农历查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起源于古代中国人民对大自然现象的观察,即天地之间同时存在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或者物质,而五种元素的性质及相互之间的作用便构成了宇宙的万事万物。 后来五行这一理念被用到医学领域,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黄帝内经》中就有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的记载;
东汉名医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说:“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凉饮,故吐泻并作也……”这里就将人的生理功能与自然界的变化联系起来,认为人的体质有阴阳之别(体表有卫气,体内有营血),外在的环境和气候也会影响人体的机能。 如果人体外界环境协调,则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畅,此时疾病少,生命长;反之,若不注意调节自身及周围环境,破坏了这种平衡,就会出现病理变化,导致疾病发生。掌握科学的养生方法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而节气养生正是基于这种理念,根据二十四节气规律制定出的科学养生方法。
24节气被世界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在中国传统医学方面更是有着重要意义。中医学将每一节气分属于十二经脉之一,并认为在这一天里,阴气(阴中有阳)盛极而衰,阳气(阳中有阴)开始萌发。 由于一年有 24个节气,5天为一周,60周为一年,因此每年循环一次,逢单数节气是阳升阴降,双数节气则是阴升阳降。如此往复,阴阳交替,周而复始。
一年里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小寒和大暑这7个节气的白天和黑夜时间一样多,因为这一天里阴阳处于平衡状态。其余17个节气则是白天长于黑夜,这是由于阳气渐长、阴气渐减的缘故,所以这17个节气又称为“阳节”。 顺应自然界的这个特点,中医学提出了“因时制宜”的养生原则,也就是要根据不同时期的阴阳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身心,保持阴阳的相对平衡,这样才有利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