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哪家豆花好吃?
只吃过两家,所以只能谈这两家的感受,另外一家没吃过,但是很多人推荐,估计也还不错 先说刘麻婆 只吃过她家的早茶,早上去的人不多,挺清静的,环境不错,菜价也不贵,我是一个人去吃的,花了五十多,应该是吃早茶的常规消费。味道的话,一般吧。没有很惊艳,口感中规中矩,不是特别辣,但是也不清淡,我觉得如果很喜欢吃辣的人应该会比较喜欢,但对我来说,辣椒面有点多了,多吃几口就有点腻了。不过作为四川人,我对辣的程度还是能接受的,可能不太合适的是那些不吃辣的。
再说段阿姨 有两块豆腐花,一块是咸口的,一块是甜口的,个人觉得咸口的更好吃点,可能是我比较重口味,甜口的太淡了,感觉就像牛奶加了一点点糖,味道很清,不怎么入味,咸口的像是用盐水泡过的,更入味一点,但是也稍微有点咸。两个人吃,点两块豆腐花,一个饼子,再加几个素菜,七八十块就够了。她家的特色是豆花饭,但是我去的时候已经卖完了(﹏) 豆花的吃法是像拌饭那种拌匀了吃,上面铺满芽菜的葱花哦,其实有点像泡菜的样子。我个人是不爱吃酸的,所以对这种吃法的爱好的确不好说,毕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
做豆花的手艺,在泸州,那真得是,遍地开花。
有街头小吃类的,比如,龙马潭区的百子图路口、星光路路口,江阳区的大山坪路口、前进乡路口,那里到处都有做豆花卖豆花的。
有店铺类型的,比如江阳区青年路老泸州豆花,大山坪新房子村豆花,酒城大道二段的朱氏豆花,龙马潭区莲花池的豆花馆子,甚至酒城乐园里都有豆花馆子。泸州人的生活中真是离不开那一碗豆花的。
在泸州,做豆花,其实很简单,几乎每个乡镇都有人会做,而且每个人做的豆花味道都不一样。但是要想做出好的豆花,选好的黄豆,用上好的水,找一位手艺好的师傅,是绝对离不开的三要素。
在合江县白米乡、赤水镇、大村镇以及叙永县马岭镇等地那里出产一种特别适合做豆花的油豆子。那种豆子做出来的豆花吃起特别的细腻,口感特别好。用河里最深的水井里的井水,山里的泉水,还有赤水河里的河水做豆花和用城里浅水井的水和自来水做豆花味道也是不一样的。
好的师傅,有讲究的一定要到菜市上去买现卖的本地黄豆(泸州本地出产的黄豆味道是最好的)买回后直接用井水泡上1至2个小时,有些老师傅还要用井水多泡上个半小时。有的师傅是直接用井水烧开,还有的是用锅底垫了少量的水,把装了黄豆的纱布包放在锅里煮熟,然后将煮熟的豆子用一个类似油桶桶底大的一个方形木桶加上木瓢舂压去皮,再将去皮的豆子加上豆子3倍的开水在锅里烧开,再放在石磨上磨细(磨豆子时还可以加上3至5只鸡蛋一起磨,更加的细滑),最后将磨好的豆浆放在锅里烧开,然后将烧开的豆浆取2斤左右到一个有3斤左右容量的像大漏斗一样的一个陶瓷器皿里,放进0.5斤左右用石灰泡的开水,几分钟后豆浆就花起了,用一块很大的布把豆浆包起提起来来回摆动,将豆浆和豆腐脑分开。剩下的豆腐脑用另一块布包起,上面加上一块有好几斤重的大石头,将豆浆水压出来后,剩下的就是豆花了。做好后的豆花趁还在锅里的时候,将一个木桶里的凉开水舀一些到煮豆花的锅里,使豆花的温度降一些不那么烫人,客人要吃时候就用一只像马蹄的木勺子挖一些,加上碗底的调料,一勺子挖下去,随着木勺子进入豆浆的"刺溜"声,一坨洁白细嫩的豆花翻在了勺子上,然后沿着碗边"咯当"一声,一坨豆花就被放进了调料碗里。再舀一些锅里的原汤,一碗有滋有味的豆花就做好了,看起真是爽眼,吃起来更是爽口!
那为什么合江,叙永到处都有人做豆花,为什么没有他们镇上的哪种豆花很有名气呢?原因就是,很多镇上都没有出过会做豆花而且喜欢做豆花的一个师傅,他们都是从小学到高中,都到邻镇或者县城读书时学会怎么做豆花,他们有的人在外地做了一段时间的豆花,有些人还到广东,浙江等地去做豆花,因为那里泸州、宜宾、自贡的人多,在外地打工的泸州人想吃豆花找不到,他们就开了一家豆花馆子,生意好得不得了。回到泸州后,他们还坚持在外地时那种质量上乘的做法,做出来的豆花味道好极了,然后大家就一传十,十传百的宣传他们做的豆花味道好极了,然后就成了泸州很出名的豆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