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蹦鸡好吃么?
第一次在知乎上发文 先说明,本人不是吃货,写这篇文章纯属因为对“干蹦鸡”的好奇,以及这种美食在大众点评网上受到的“追捧”(当然我也很喜欢吃) 所以写了这篇文 首先,“干蹦鸡”这个名字是怎么回事呢?它的原名其实叫做“宫爆鸡”。
“宫爆”的意思就是指这道点心曾在宫廷中流行过(注意是“点心中流行”并不是“火锅中流行”哈)。至于为什么叫“干蹦鸡”嘛。。。这名字起的还真有点儿莫名其妙。有人说这是因为这道菜制作过程中需要不停的翻炒,所以叫“干崩”或者“干剥”;还有人说是因为“宫爆”二字谐音“公鸡”,“公”字有“干”的意思,所以说这道菜叫“干爆鸡”。
那么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呢?其实都不对。正确的解释应该是这样的——“宫爆鸡”最早出现在晚清时期的北京,当时人们称它为“锅爆鸡”,这是因为这道菜是用“炒锅”来做的,而且要不停地“煽炒”(这是最重要的工序,下面会详细讲到)。
后来传到四川后,因为川菜喜欢将各种食材“翻砂”成“炒”,所以在四川它又被改称为“干煸鸡”。而到了民国时期,有人去四川旅游,把“干煸鸡”带回到北京,因为觉得这个名字里有个“爆”字,不太雅观,所以改称为“宫爆鸡”----这个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说到这道菜的做法,其实比较复杂。因为要在锅里不停地翻炒,所以这道菜在以前是完全由男厨师完成的。女厨师一般不碰。 我做过两次,一次是在大学食堂里,另外一次是在大悦城的“鸿云阁”(据说是由广东大厨主理的粤菜馆)。
做法虽然差不多,但是有些细节还是有差别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调料上。 “宫爆鸡”属于“糖醋”一类的菜肴,主要调味料的组成除了油、盐、酱油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白糖和醋了(这里所说的“糖”指的是蔗糖而不是麦芽糖浆或果葡糖浆)。
现在大多数所谓的“宫爆鸡”,都是把鸡肉用油炸熟之后,再跟其他的调料一起爆炒而成。这样做出来的菜,味道确实不错,但缺点就是太费油 (因为要把鸡肉炸透并且保持酥脆的口感,就必须得多放油才行)。
我在大学食堂里吃的那个“宫爆鸡”,就是典型的例子。那个菜端上桌子以后,那油多滴答哒的,都快溢出来了 不过我吃过最好吃的“官爆鸡”,是在广州的“鸿云阁”里面吃的。那个店里面做得“官爆鸡”,鸡肉先用老抽腌制入味然后下锅蒸制,这样做法的好处就是不费油,而且能保持鸡肉本身的水分。
但缺点就是汤汁太少,不够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