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为何叫四九城?
“四九城”之称起源于明代的京师大城墙。 明成祖朱棣建立京师后,对旧城的宫殿及居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搬迁和改造,同时在旧城东、西、南三面筑城墙,北面掘引积水,形成护城河,并增修了东便门(今崇文区)与西便门(今宣武区)两大城门,使京师的形制逐渐完备起来。 在明世宗嘉靖年间所编撰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一书中,出现了“四九城”一词: 这里的四九城是指内城的四座城门和九座拱北城门而言,在书中的插图里,这四座城门的图案是分开绘制的,可见当时应该存在独立的城门楼,而四座城门的名称,正像今天已经遗失的元代大都城一样,在书中也有详细的记载: “四九城”是明代京师大都城的基本构成部分,这个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还有另一种关于“四九城”的说法,认为它是指内城的四面九门的含义,但这样解释并不准确,因为明代南京的城墙也是四面九门。而且以今天的地理概念论,内城西墙由东西两片城墙组成,东西各有一座城门,应当属于两面三刀个城门的意思。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四九城”指的是四个皇城,这种说法也不准确。朱元璋建都时,只规划了一个皇城,他的孙子朱佑樘在皇城内修建了宫城,也就是今天的紫禁城,而在这一时期,外城尚未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