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企业如何估值?
作为创业公司的董事会秘书、投资方代表,参与了多个项目的融资过程(非IPO),结合相关经验来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是,无论公司还是其创始人,都无须刻意追求所谓“高估值”,尤其是在早期融资阶段;相反,估值是否合适,对融资的顺利与否以及后续发展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就是“估值太高,融资难;估值太低,不值得”。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企业的估值是否合适呢?我的建议是,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思考该问题。 从静态来看,评估目标公司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在运营效率、盈利能力等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果有,则需进一步分析原因,是因为资源和能力不足还是因为战略决策失误等原因所致。
对于创业者而言,需要清楚认识到企业存在的不足,并努力改善这些问题;而对于投资人而言,则需要通过和企业及创业者进行沟通,来了解问题的核心所在。只有当企业各方面达到甚至超出行业平均水平时,其估值才会得到保障。
当然,这里的“静态”考虑的是企业已经呈现出来的状态,而实际上,很多早期项目还存在“动态”的问题——即资金使用效率偏低或盈利模式不清等问题。对此,我认为,只要企业的融资需求合理且具备实现的可能性,且其未来的增长空间和市场潜力能够得到认可,那么即使现阶段存在财务或者运营方面的不理想,也不必担心,因为可以通过后期合理的资金使用和经营管理来解决。
总之,我认为合适的估值应该是基于企业当前状况及其未来成长潜力的综合考量结果。
1、收入利润为依据的估值方法
该类方法是传统行业最常用的估值方法,主要包括市盈率(P/E)、市净率(P/B)等指标,该类指标可以反映企业长期的盈利能力。一般情况下,国内传统企业的市盈率在30倍左右,市净率在2-3倍左右。但由于电商企业的无形资产较多,所以用净资产来衡量企业价值比较低估。同时,国内多数电商企业目前处于前期投入,盈利能力尚未释放阶段,所以该类方法也并不适用。
2、流量价值为依据的估值方法
该类估值方法是将电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定位于流量价值,将流量价值量化后作为企业价值。该类估值方法适用于商业模式较为成熟、流量转化为销售和利润的规律已经确定的垂直类电商企业,对于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尚处于探索过程中的电商企业并不适用。
3、P/G指标估值方法
P/G指标是P/E指标的衍生指标,P代表企业市值,E代表净利润,G代表净利润增长率。该指标较之P/E指标,更能体现成长性企业在盈利方面的成长能力和未来盈利的发展空间。
由于多数互联网经济还处于发展初期,尚未进入正常盈利阶段,同时,这类企业往往在市场估值上能获得较高溢价,导致这类企业通常P/E指标过高。而P/G指标,不仅能较为客观地体现高成长企业在盈利增长方面的快速增长趋势,而且对于高成长企业尚未盈利,P/E指标不能很好应用的情形下,P/G指标具有独特优势。从国内B2C企业来看,多数企业的P/G指标高于100倍,反映出资本市场对于目前仍处于高度成长期的B2C电商企业,给予很高的盈利增长容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