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属五行中哪个?
“王”字属于土行。 古人造字是很科学、很有道理的,比如表示颜色的“黄”,上面的横折表示太阳由东向西移动;表示时间的“时”,下面的“日”表示太阳在一天中的位置变化;表示土地的“地”,上面的“丶”代表阴阳交合,下面“口”代表土地上的纹理……而“王”字,是十二地支与五行的对应关系——“子”为鼠,属阳水;“丑”为牛,属阴土;“寅”为虎,属阳木;“卯”为兔,属阴木;“辰”为龙,属阳土;“巳”为蛇,属阴火;“午”为马,属阳火;“未”为羊,属阴土;“申”为猴,属阳金;“酉”为鸡,属阴金;“戌”为狗,属阳土;“亥”为猪,属阴水。
所以,“王”字属中心土行,又因为十二地支与周易六十四卦是一一对应的,所以“王”字也是“坤”卦(☷)的象征。《说文》曰:“坤,地也,凡从‘坤’者,皆以‘土’为祖。” 由此,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玉”字的古文字形下面是“王”了——因为“玉”本是由“王”和“点”组成,上面那一横,代表天空,下面这一竖,代表大地,中间的一竖上下贯通,代表天地之间的万物的生机。
五行之说,五行为金、木、水、火、土,古代人民常把五行与颜色相配以表示事物的属性,且常以“五”这个数来分类解释各种自然或人事现象。“五”,是五种物质;“行”意为“生成和运转”、“运动变化、”“规律”。五行说的实质是,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它们相生相克而又生克无穷,在不断相生相克的变动中维持着世界的和谐与平衡。
五行说认为,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构成了世界万物。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相生相克的关系促使万物在不断的变化发展而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任何一种物质都存在着不断地自我发展和自我克制的矛盾中。这个矛盾使世界万物既不断发展变化而又不失去平衡。这是五行说关于宇宙发展的根本观点。而人的身体、天体的方位等也无不按照五行原则而和谐相调。如人的肝脏、大肠、脾脏、肺脏和膀胱等器官分为五行。肝脏,大肠分别与木、火发生关系,它们是相生的关系,是正常的相互营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肝脏和肺脏,分别是木、金,它们是相克之物,是相互制约关系,只要肝木有火生,肺金有水生,那么这两个器官之间,始终是处在一个动态平衡之中。这种五行说是阴阳说的补充与发展,它能进一步解释自然现象的普遍存在的发展变化矛盾过程,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曾有过重要贡献,但这种自然观本身是唯心论的。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体系之一,它形成于商周时期,兴于战国时期,汉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五行之说的代表人物为战国时期的邹衍。五行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以五行配四季,行生行,即依次相生、相胜,周流不已,而促成万物生长、变化和消灭。这学说有它的进步性,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和神秘性。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对世界本原的一种解释,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并称之为“五行”。“五行”指本指五谷,引申为五种物质,也有学者认为指五方。五行一般用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与相互关系,表现了“相生相克”的规律,中国古代医学、天文、地理、历法、哲学和术数等学科,都是以此为基础和理论核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