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字五行是什么?

洪立章洪立章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说文解字》:“戈,平头戟也。”清代段玉裁注:“今人所谓钩枪者,以形取名则谓之钩刀。古人所谓戈者,以形取名则谓之戟。古书多称戟。《诗·豳风·东山》‘我戍未攸’,毛传云:‘我,大斧也;戍,戈矛也’,谓我字之义为戈。《大雅·公刘》‘植杖而行’,郑笺云:‘植,立也;杖,兵也’,谓杖字之义为戈。知戈、戟古今字也。引申之为凡兵刃之称。《周礼·大宗伯》‘掌祭祀之礼,造戈瓒’,注疏皆以戈瓒为兵器之美称,是也。今俗别作“嘎子”,非。(《说文解字·弋部》)” 综上所引,可知“戈”“戟”在古代是同义词,都指一种武器。现代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主要的野战兵器中,戈的应用最为普遍。它由戈头和戈柄组成。据考古发现,最初的戈头呈半圆形,在两侧有垂直的扉棱,形状像把刀,因此也被称为“刀戈”或“有刃之戈”。到了商代,出现了长柄的直刃戈。这种戈发展下来,就成了后世常见的“钩枪”(见图1)。”[1] 以上引用资料说明两点:第一,戈是一种古老的武器装备;第二,戈和戟的关系,正如手机和打火机一样——手机发明之后,打火机变为手机配件;而戈发明后,戟变成了戈的配件。

图1. 商代的直刃戈 关于戈字的读音,上面引用的资料没有涉及。不过,《现代汉语词典》[2]收录了四个相关读音:gē、 gě、 jiā 和 jià。其中前两个读音一般用于“戈”字作为姓氏时,后两个多用于词语“干戈”、“明戈”等。至于这个姓氏是怎么来的,据说春秋时期的晋国国君晋献候的儿子司马戎,被分封到戈地,他的后代就以封地名“戈”为姓。至于“干戈”一词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言语或文字进行攻击。”这个词组最早见于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定贤》:“且文士采诗言怨,以讽谏天子。今以干戈,伐异己之声,此非文德足以训理。”(《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学总汇》第2473页)

伍小勤伍小勤优质答主

戈(拼音:gē)是一个多音字,读音有gē和é。它的部首是十,笔画共有11笔。甲骨文的戈字,上部是其字形抽象化的写法,下部的口字,表示戈刃锋利,能割裂金石。因此,戈字最初的含义便是一种装有长柄的,用青铜或铁制作的尖头武器。它与“戉(wù)”十分相似但形状比戉更长。“戈”在象形字中属于像器物之形,其造字本义为:长柄装有金属制作的尖头军用兵器,由钺(yuè)刀发展而来。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路遇其太子泓、公子雍及戎士乃使载白羽之辂,因阵。”《诗·郑风·山有扶苏》:“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

作为名词,“戈”可以指有柄而带横头的兵器。如《尚书·酒诰》:“禁沉湎于酒,毋惑其性,兹为大咎。”《周礼·地官·司徒》:“以军制六乡。”《说文解字》:“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用作姓氏,如唐代有位宰相名为武戈。此外“戈”字还能作动词使用,表示用戈等兵器刺击。如《诗经·大雅·皇矣》:“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尚书·周书·泰誓上》:“予其大赉,于尔有邦,无自谓予之不逊。”《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张仪者,魏人也。尝与苏秦侍坐。苏秦问张仪曰:‘吾欲北见燕王,东说齐王,西说赵王:君谓我何如?可乎?”还有引申义,作为表示战争、攻伐的词语。如《国语·鲁语上》:“公曰:‘夫子之谓何?’叔仲昭伯对曰:‘吾闻之,圣人不妄杀,而恶其食之也。’”

“戈”在作为兵器的时候,其材质多为青钢或铁,与之有相近意义的是戟(jǐ),但是戟是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一种杂兵。而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兵器的词还有刀、剑、弓、驽、箭等常见词。而在成语中和戈字有关的有:笔走龙蛇、倒持干戈、秣马厉兵、以静制动、以力服人。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