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改变中国什么?
邓小平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战略,把中国的发展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之上,抛弃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具体讲就是邓在1978年底第一次南巡时提出的“两个凡是”,即“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无论以前怎么搞,只要现在搞出生产力就是好”。这两句话实质上是承认了中国可以走一条不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根基的发展道路。
在此之前我国的社会发展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路线的,也就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大力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在这一目标下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太大改善但工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但这种模式存在着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因为农民是没有多少剩余价值的,你不可能通过市场的方式让他们致富(当时还没有农村承包责任制);而城市工人虽然有着较高的工资但消费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无论是作为计划经济的一部分还是作为公有制的组成部分这都是很难让工人富裕起来的。
“两个凡是”实质上否定了这条已经走过来的正确道路,转而探索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路径。此后我们就在市场经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邓小平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主要包括经济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外交政策等方面,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以下是邓小平对中国的一些主要改变:
1. 经济改革:邓小平主张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他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原则,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精神文明和建设民主法制),实施改革开放。经济改革涉及农业、工业、商业、金融等众多领域,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国有企业、发展民营经济等。这些举措使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2. 城乡发展:邓小平重视城乡的发展,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两极分化也要发展”等观点。他推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地区进行企业改革、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等。这些政策措施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3. 教育、科技体制改革:邓小平重视教育、科技事业发展,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推动教育改革,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发展高科技产业,推动产业化、市场化。这些改革为培养人才、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4. 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试图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主张政治体制改革应分步进行,先易后难,逐步完善。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党政关系、干部制度、民主法制等方面,如实行党政分开、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然而,由于多种原因,邓小平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进展较为缓慢。
5. 外交政策:邓小平的外交政策以独立自主、和平发展为基调,主张以现实主义和利益原则为基础处理国际事务。他推动建立经济特区,吸引外资,扩大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实现对东南亚、欧洲等地的外交关系正常化,参与亚太地区合作,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邓小平还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港澳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