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铁几时有?
1979年,香港政府开始计划兴建地下铁路系统(称为“荃湾线”);同年,委托英国T.E.A.M顾问公司进行前期准备工作、提供建议书。 1982年6月,发展铁路网的建议报告出炉,建议建设4条地铁线路,总长85公里,总投资300亿港元。政府随即展开地铁第一期的工程——东西线的建设。 1983年9月,香港铁路公司成立,负责管理未来的地铁系统。同时成立港铁有限公司,作为铁路系统的融资和经营机构。 1985年至1986年间,东西线与荃湾线动工。 由于当时西铁线途经的地盘需要填海建造,使造价增加了三分一以上。
为了减少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和降低工程造价,决策者们决定改走地下,即现在的西隧。与此同时,东铁线延伸至罗湖。 为满足九龙塘至铜锣湾的载客需求,在东西线竣工前,于1989年开通了连接这两地的临时专线铁路——轻铁。 东西线于1995年和1997年先后建成通车,此后港铁公司对列车进行了大量改进,并逐渐引入智能交通系统,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大家乘坐港铁过海段和机场快线时,是否留意到列车月台和车厢内的电视屏幕,除了显示即将抵站和到站的车站名称外,还显示一个“预计到达时间”?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这是港铁实施“预计到达时间显示系统”(Predicted Running Time Display System,简称PRT),显示的是一列车从当前站到下一站的车程时间,以及从当前站到终点站的总行程时间。这些资料不但显示在月台的显示屏上,还显示在行驶的列车上。
港铁实施PRT的目的何在?它表示,这是为了能提高可靠度,让乘客准确地计划出行时间。港铁更声明,提供预计列车到达时间,绝不表示乘客能够“理所当然”地要求列车依时。万一列车没有依时“抵达”,乘客也不能以此为由,到港铁处申领票价回扣。
港铁声称,实施PRT是为了提高可靠度。然而,大家都不难发现,PRT所显示的时间只是一组“理想的”时间。一般来讲,列车很少严格按照PRT显示的时间依时开出和到场。这反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概念混淆,误导乘客。大家看到PRT显示的开站和到站时间,会认为只要准时到达月台即可顺利搭上列车,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而且,地铁的“总行程时间”是按列车行驶正常轨道的速度计算得出,如果发生任何情况(例如果列车出现任何问题需要迫停,或者车务或信号出现任何事故、故障、延误,又或者因为道路维修工程而令列车需要绕行等),列车在总程中必然无法以正常轨道行车。然而,乘客看到PRT显示的时间只是一组“理想的”时间,往往会感到不耐烦,抱怨和服务质素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