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在哪个区?
北京共有三处故宫,但一般说的都是北京市区的那个。它位于北京的中心,正阳门外。 它的地理位置是东经116°23′57″、北纬39°48′18″(比邻的景山),占地面积为72公顷。南面有前门、崇文门、宣武门等;北边是神武门和地安门;东面有东华门、朝阳门;西面则有西华门、宣武门等。
现在一般认为的“北京”指的是“京师”,即今天的北京市。这是明清两代的京都,也是所谓的“紫禁城”。至于为什么叫“紫禁城”,有一个流传的说法是这样的: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定都南京,称应天府。后来朱棣篡位之后就把应天府给废了,同时在南京城西兴建的皇宫叫做“紫禁城”。这个说法被收录在了刘献廷所著的《广阳杂记》中。
但是这一说法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紫禁城”这个名字在明代史料中并没有出现过,清人修撰的诸多史料中也只是提及“明初诏京师内诸宫殿名曰‘紫禁城’”(《大清会典事例·工部》)。其次,“紫禁城”的说法也未能得到清代文献的证据,诸如纪晓岚编撰的《钦定日下旧闻考》就仅提到“紫禁城,在应天府城西南角.....俗名‘皇城’”。根据现代人的考证,“紫禁城”的名字应该是乾隆时才开始广泛使用的,而乾隆时所修的许多典籍都已经提到了这个名字,这也说明“紫禁城”之名应该是在乾隆时开始正式使用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一个名字要在乾隆时才出现并流行起来呢?原因也很简单,乾隆时期正是康乾盛世的末期,当时国家富强,帝王自信,所以自然需要为祖先营造一个“开国”的幻象,而这样一个幻象最需要的自然是“起源性”的名字以象征王朝的“正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很多史书都在乾隆时期被重新修订或编纂成书,而以前的很多资料都被抹掉了,这样一来新的历史框架就建立了起来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总之,因为一些未知的原因,现在的“北京”在古代有两个别称:一个是“京师”,一个是“幽州”。这两个名称也经常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