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副首都是哪里?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高中的时候曾经做过类似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各大城市的人口和面积以及GDP的关系)。 先给出答案,所谓“北京副首都”指的是位于北京市远郊区的通州区。 为什么是通州呢,因为通州的地理位置确实不错,首先距离市中心(天安门)的距离跟天津差不多,而比上海的嘉定区、江苏省的江阴市都要近(对,就是江阴那个市,不是县!);其次是区域位置,通州的东南角就是首都机场,沿着京哈高速在通州南部设置出口可以直达国贸CBD,从通州区往北五环外就是中央民族大学和北京大学,往西能到圆明园,而这里恰好又是规划中的地铁6号线和机场线(2008年修建了东大桥站,但迟迟没有修到东直门站,导致目前地铁5条线路在通州仅有一条接驳)。
如果以后有可能的话,可以在地铁6号线和机场线的西端加开一个站点,命名为“副中心站”,这样就能解决市民去首都机场和中央商务区的问题。 此外还有重要的水资源——温榆河穿流而过,还紧挨着南水北调工程的中轴线。
关于水资源的描述可能不符合现实情况,因为现在的通州已经被打造成“公园水城”,河道里种满了水草,并不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途那么干涸。 从人口角度看,目前的通州确实已经算是北京的城中村了,因为离市区很近,所以有很多外地打工者在这里聚居。
不过这里的环境倒是比京津周边地区好很多,至少没有沙尘暴……
从国际大都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在特大城市主城区人口、就业岗位过于密集,交通、环境、住房等城市病日益严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度和居民生活环境品质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往往通过建设主、副中心或新城来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和建设过于集中带来的空间结构失衡问题。如日本大阪在主城外围65公里范围内按15公里直径建设了6个新城。法国巴黎在主城区外围100公里范围内规划建设了6个副中心和4个外围新城,通过一系列新城的建设,成功解决了巴黎老城人口就业过度集中和职住失衡的问题。从规划实施的动态过程来看,副中心规划一旦确定,往往就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极。英国伯明翰通过在主城区外围规划建设伊丽莎白广场、东中部商务区作为副中心,促进了城市空间拓展,使伯明翰的规模扩大了一倍以上。日本的北九州在20世纪70年代建设“小仓新城”后,通过强化新城的市级管理中心职能,成为带动整个北九州发展的“发动机”,为该市成为中日韩亚欧大陆物流枢纽奠定了空间基础。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在副中心的规划建设中,应注重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要与主中心既各有分工又保持功能互补;二是在副中心的规划建设应与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结合,处理好与北三县的关系;三是将副中心作为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要素合理配置、产业合理布局和城市功能分工协作的平台,推动区域产业和人口优化布局。
通过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推动与河北廊坊北三县地区协调发展,将能够带动环首都半径50公里区域实现与北京中心城区的联动发展,有效扩大首都“一核两翼”发展主轴的辐射带动范围,缓解河北廊坊北三县地区无序发展倾向,为促进京冀交界地区协同发展作出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