鼢代表什么生肖?
“子鼠”,就是生肖鼠的别称之一;还有一种叫“子神”,指的是子夜的神——也就是子时守护神。 之所以称为“子神”或者“子夜的神”,是因为在十二时辰中,子鼠对应的是夜晚十点到一点,也就是子时,又叫子夜、中夜等等。 当然啦,还有“子鼠”和“子神”合起来的叫法。比如明代画家胡文璧在《夜观玄论》里提道:“鼠者,阴阳牝牡相生之物也。以子而鼠,故曰子神;子之神,生于阳而形于人,故人能为鼠。” 这里的意思是说,老鼠是阴阳交配后产生的动物;因为“子”是雌雄生殖器的意思(这里“阴”指女性生殖器官),所以鼠叫作子神,这个字读如“紫”。 接着他又说:“人之两目者,阴阳精气之所聚,故曰日月。月者,阴之精光,圆以象天,故能大能小,能迟能速,能隐能现,能圆能方,能黑能白,无所不能也。” 看来,人就是缩小了的老鼠,眼睛则是扩大了的鼠眼。
不过,我查了《康熙字典》和《汉语大词典》,这两个权威工具书都提到了“鼢”字,却并没有指出它是指代老鼠的别名。我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很多网站提供了关于这一别名的解释,但出处都说不上来。 我想,这“鼢”字大概是近代才有的俗名,因为古代文献里很少见到。 既然古代文献没有记载,我又找不到这个名称的源头,那只好按近代以来的习惯把它叫做“鼹鼠”了。
说到“鼹鼠”,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是什么动物。这种动物长得像老鼠,身体细长,四肢短小,耳朵和眼睛都很小,全身覆盖着稀疏的绒毛,背部的颜色呈黄褐色或灰褐色。 在所有的哺乳动物的分类中,它的位置很特别,属于啮齿目鼩鼱科,和老鼠不是近亲。
象形字是象事物的样子或特性而构成的字,例如:日、月、林、森、田、水、山。“鼠”、“鹿”、“马”、“免”、“羊”、“牛”、“犬”、“豕”、“豸”、“犭”等动物象形字。古代时“鼠”写作“ ”,它是一种穴居的哺乳动物;“鹿”写作 ,是长得像鹿的动物;“马”写作“ ”,是象一匹马的头和身的字;“兔”写作“ ”,下面是兔子的头和嘴,上面是兔子的尾巴和身体;其它如“羊”、“牛”、“犬”、“驹”、“豸”等字都是从其类属的形象而造出来的象形字。在造“兽”字时,人们用“牛”、“羊”、“豕”、“豸”、“马”、“驹”等字加上“又”(手的本字)和人手的象形字造出了一些会意字。例如:牛字下加又作“兕”,本是一种雌性的犀牛,现多用作野牛的统称;“又”字在羊字上面作“笺”,本指善于跳跃的羚羊,“马”字下加“又”作“驘”是一种有齿的怪兽,“驹”字下加“手”作“驹”,是一种长嘴善跑的兽。有的动物字是同声假借字,借用同音字代替本来的字,如:熊字本作“能”,乃“能走能言之兽”,“猫”字本作“狸”本是“狐”字的假借字,“貘”字乃“莫”的假借字。在十二生肖中“鼠”、“牛”、“虎”、“兔”、“龙”、“马”、“鸡”、“犬”、“豕”等字在甲骨文中都有,它们的写法与现在的字相差很大,但字形与实物仍能分辨出来。“猫”、“鹿”、“蛇”等字在甲骨文中还没有。下面分别介绍各字。
鼠字古体从“ ”(本字),从“ ”,表示鼠咬过的东西,上面是“臼”,下面是“又”(手的形声字),会人拿臼器捕鼠之意。甲骨文鼠字写成 等。“ ”不是鼠字,象是人拿着一种兵器。有人把“ ”认为是鼠字是没有根据的。
牛字甲骨文写作 ,象一头牛的侧面,突出了牛角和牛鼻的形象。上面是角,下面是鼻。“牛”的金文字与甲骨文没有什么区别,篆文作 ,隶书写作“牛”,楷书写作“牛”。“牛”在金文中从“牛”加“又”字作“兕”,指的是一种野牛。“又”字在“牛”字上面作“ 牛”,为祭祀用的牛只。
虎字甲骨文多写作 ,象虎头与虎斑的形状。篆文写作“ ”隶、楷作“虎”,突出了虎牙与头额的花纹。“虎”字下加“又”字作“ ”,加“手”字作“ ”。“虎”字加“虫”字作“虦”,都是表示老虎的字。有人认为甲骨文中的象虎字有: 等。说 古书上写作“虍”,为“虎”的本字。甲骨文中 是“于”的本字。
兔字甲骨文写作 与实物相比,其头毛发、眼睛与两耳及跳跃形状可清楚地看到。后来简写作“ ”、“ ”等。篆字是“ ”。隶、楷从篆字的俗体 篆化得出。也有人认为甲骨文中 是“兔”字,指两耳竖立,头前倾的兔子,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龙字甲骨文没有。周代金文 中有,写作 或 ,是象龙头与龙尾和爪足的形状。金文的 又写作 ,省略了长尾。又写作 ,增加了两只足,龙字隶定为“龙”。“龙”字还有写作 ,增加了一只足,但“ ”字仅是一种异体。龙字在古时是一种虫类生物,《说文》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古人认为龙是一种变化莫测,神异,威力无比的动物。因此,龙成了皇帝的象征。龙的部首字有: ,加“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