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臭吗?
中国足球为什么臭了? 先说结论,中国足球的青训体系已经彻底崩盘,球员选拔机制出现严重问题。 中国足球在1994年职业化之前,曾经有过辉煌,在亚洲足坛也能占有一席之地;而职业化之后,尤其是2002年世界杯之后,一步步从巅峰下滑,至今跌入谷底。 为什么会这样呢?
1、青训机制崩塌 从1994年到2001年这期间,虽然球员转会和工资有了一定的自由度,但各支俱乐部主要的引援对象仍然是国内梯队或者足协杯上的青少年球员,这些青年才俊通过不断的磨砺,水平逐步提升,从一支球队的主力和核心,到成为其他球队抢手的对象,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运气,最终站上了世界舞台——94年世俱杯上海国际队成员大部分都是当年甲A冠军辽宁队的青训培养出来的,如李铁、李彦、孙卫、程耀、姜昆等,后来转会到国际队的李霄鹏也是从小在山东鲁能足校成长起来的。 但从2002年起,情况发生了剧变!当时甲A联赛实行升降级制度,但由于资金等问题,部分实力较差的队伍降级后难以升级,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导致一些俱乐部退出,使联赛降级数目不够,无法完成升降级交换,于是联赛名次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从第3名到第15名的队伍依次获得下赛季升降级资格,这个规定一直延续到现在。
随着国家队主教练朱广沪的“选婿”行动,国内优秀的苗子大量被选中,离开自己的母队,加盟新的俱乐部。因为联赛升降级的限制,这些年轻队员即便去了强队,也难以挤进一线阵容,只能坐板凳或租借出去锻炼,心态上逐渐产生变化。而在自己母队出身的那些球员,因为缺少竞争,反而心态更好,锻炼效果更优。 从此,中国足球的青训系统开始垮塌,一垮就是十几年,直到今天都没能恢复元气。
2、选才标准扭曲 在青训系统崩溃的同时,国家队挑选人才的标准也发生了扭曲。以往国家队的队员都是各个联赛最优秀的球员的代表,是从中超、中甲甚至乙级联赛中脱颖而出,靠实力征服主帅的佼佼者,他们代表的是中国足球的最高水平。 而现在,国家队主要依靠归化和抽风来形容似乎更恰当,一些球员根本不是本土顶尖球员的代表,甚至有些球员根本就不是职业俱乐部的注册球员,但他们却因为归化的特殊身份,可以瞬间跻身顶级豪门,享受天价薪酬。 这个选择标准的歪曲,直接影响了国足的面貌,使球风变得粗野,战斗力没有增加多少,负面新闻却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