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股票风险?
关于风险的定义,不同行业、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说法。 金融领域一般用“预期损失”这个概念来表述风险,而不用“损失”这个词;因为后者只能表示已经发生的真实损失,不能体现预期的损失的可能性(可能性是概率的概念)。所以,如果要用金融领域的术语来说明证券投资的风险,就要从预期损失着手了。 但这样定义的风险过于抽象,因此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从而使得普通投资者能够理解并把握其中的内涵。为此,不妨先从一些例子谈起,通过这些具体的例子,来逐步了解“风险”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以及它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等等: 例如上例中提到的公司A亏损10%、B盈利15%,表面上看,两者的结果似乎差不多,但实际上却大不一样——由于A公司的基本面比B差,所以一旦市场出现下跌,其股价的跌幅通常会大于B,这意味着当股价回到原位时,A的实际亏损会超过10%,也就是所谓的“潜在损失”大于10%;相反B实际盈利的幅度虽然只有15%,但却只是其“潜在损失”的1/6。由此可以推断,对于同一只股票,当它出现下行的概率较大时,就存在较高的风险。换言之,这只股票的风险较高。 从上面的实例不难看出,风险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机会成本,即为了追求某种收益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或承受的损失。
在投资中,我们一方面希望能获得高于市场的平均回报,另一方面又不想承担过高的风险。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既争取高收益又能控制风险呢?答案就是分散投资。
以巴菲特为例,他一生投资的持股数量从来没有超过20支!这恰恰是他能够长期保持20%以上回报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知道以下两点: 一、风险的大小主要由下行概率决定。 二、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是分散投资。
所谓风险主要是指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不仅表现在收益方面(即潜在的损失),而且也体现在时间(持有期)方面。 按照通常的说法,衡量风险大小的指标有两个,分别是预期年化收益率与最大回撤率。这两个参数互相联系,但又有所区别,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反映了潜在损失的严重程度,而后者则代表了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一般而言,预期年化收益率越高意味着潜在的损失越大;同时,随着预期的损失增大,未来的不确定程度也会相应增加。反之亦然。 所以,我们在进行证券投资决策时,既要考虑预期年化收益率的高低,也要兼顾最大回撤率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