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着火五行怎么解释?
古人把世界上的元素分为五行,分别对应五种颜色: 金—白 木—青 水—黑 火—红 土—黄 现在我们知道自然界本身并不存在金这个金属单质,也就是说自然界中并不存在金属颗粒由小变大这个过程,因此古人所说的金不是指金属单质。而是指一种物质在燃烧时所呈现的颜色——赤色或白色。这种认识与现代化学中所述元素的火焰颜色概念是一致的。 但古人所认为的“金”“木”“水”“火”四行却并非是由四种真实存在的物质构成,而是指一种具有某些特征的物质范畴——“金色”(引申为有光泽的固体)、“木色”(引申为有木头的性质和气味)、“水性”(引申为有湿气的)、“火性”(引申为热烈的)、“土性”(引申为有土木的性质和气味)。
例如《礼记·月令》中记载的十二月草木属性: 孟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苍颉作书,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区别,而造字; 仲春之月,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春分祭日; 季春之月,萌芽发,草木茂盛。
这里所谓“孟春之月”“仲春之月”“季春之月”并非以月亮计时的阴历月份,而是以气候转温作为标准划分的节气,与现在的阳历月份大致相同。因此上面的记载实际上说的是春季三个月自然界的变化: 初春二月,气温逐渐回升开始下雪,雪融化形成积水,鱼到深水处游动,这时天气温暖但不到炎热的时候,植物开始发芽生长; 中春三月,天空中飞鸟增多,到了草木繁茂的时候,温度升高,有些动物开始交配繁殖; 晚春四月,草木长大枝叶茂盛,各种昆虫开始孵化出来,鸟兽也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