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查缺哪一行?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的合称,亦作"五材"。是世界各种事物的属性,是古人对宇宙的认识。中国人将它们归纳,以象和数及属性等关系,以推衍各种事物,用以分析事物变化等。
在姓名学中,将五行引入到姓名中,以人的姓名的笔划数来定五行,再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以及入格情况来断定名字好坏。因此,五行是姓名学中研究人的命名和命理的基本内容。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宇宙生成的一种解释,它是根据中国古人对天象的长期观测和生产、生活实践等所总结出来的结论性产物。中国传统的宇宙生成论认为:宇宙万物的初始状态是“混沌”,是不分五气的混浊之气,后来这种混浊之气,逐步分离分化,形成了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在分化过程中,最原始的混沌之气,首先分离分化出“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然后,再以这五行之气派生出宇宙间万事万物。
这一基本思想,是五行学说的理论基础。因此,我们也可以把“五行”看成是构成宇宙最原始、最根本的质素、元素和因子。古代哲学家还把“五行”的“五”字与“方”字相联系,以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来说明五行在空间的分布或延伸。
在时间上,又将“五行”与四季配上,以春为木,夏为火,秋为金,冬为水,四时之末为土。这样,就以时间的转换,四季的运行,来象征五行之气的运动变化规律。中国传统的“五行说”,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的生成、运动、变化、消亡等自然现象,都归结为“五行之气”及其运动变化所使然的。五行的本行相生相克关系,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中国古代的自然学术研究中,五行学说不仅是哲学家所采用的一种观点,也是自然科学工作者所依赖的学说、工具和方法。如古人对人的身体五脏的划分和分类,是以五行之气的五形相联系的,就是将五脏分属五行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