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五行是什么?
木、火、土、金、水,即为五行,又叫五材、五物。五行的起源与古人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认识有关。《尚书》和《左传》中均有五行的记载。《尚书·洪范》提到的五行,是指代表五个方面的自然现象。西周末年,五行之间生克关系的思想已经出现。《左传·昭公》记载了五行相克的思想,记星上五行为“水、火、金、木、黄土”,五种物质各有“旺、相、休、囚、死”五气,形成相生相克关系。战国时五行家、阴阳家用五行解释世界万物的构成及其关系,形成五行说理论体系。《易传》将天文的五材和《洪范》的五行相统一,其“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思想,成为五行相生说的基础。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形成于战国时期。秦汉时,五行说盛行,被阴阳家采入,用以作为阐释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原理,被解释为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不同物质元素。到汉代时,阴阳五行家把五行说加以神秘化,成为一种迷信学说,为帝王们的统治服务,如以五行配五德,作为王朝兴替的规律。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的,它们之间分别存在着“相生”和“相克”关系。“相生”即互相资生、促进,如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相克”即互相制约、胜复,如木能克土、土能克水、水能克火、火能克金、金能克木。木、火、土、金、水五者之间,既“相生”又“相克”,维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就形成了一个富有生机、生生不息的体系,反映的是古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一种方式。万物虽然繁多,但不超出这五材;复杂多变的现象虽然杂乱无章,但不超出“相生相克”的规律。宇宙万物的推移、变迁,都是此五者的“相生相克”作用着。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医学、农学、音乐等,都受着这种学说的深刻影响。“五行”既是宇宙的构成要素,又具有时间的特性,五行配四时,其规律为木主春、火主夏、土主季夏、金主秋、水主冬。“五音”、“五色”、“五味”、“五脏”等等的系统也与此相关联。如中医就受到五行的影响颇深,从养生的角度看,中医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基本调理原则。此外,还影响到民间的堪舆、阴阳等方术。封建的帝王也多把王朝的衰败与五行之灾相联系,使五行理论庸俗化、神秘化。
在先秦的原始科学形态中,五行说属于工艺和方术的知识系统,与儒家的学术体系关系不大,但至西汉以后,五行说由原始时代的方技术语,逐渐演变为宇宙论、自然哲学术语,被改造成为儒家的理论基础之一,成为一种解释世界的方式。在汉代,班固编《汉书》,把讲五行的《洪范》从《尚书》中脱离出来,成为“五行志”的第一篇。此后,《后汉书》以下的“正史”都立“五行志”。到战国末至秦汉初期,五行说逐渐被阴阳家采入,成为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原理,从此成为一种解释世界的方式。西汉末年,刘歆将宇宙的构成归结为五行,东汉时,光武帝亲自参与五元一纪说的讨论,在官方儒教的推动下,五行宇宙构造论得以广泛流行。尽管在隋唐时期,五行说受到了挑战和质疑,但此后,朱熹进一步改造,形成了“五气”说。直到清末,五行说一直是官方哲学。直到近代西学的冲击,才使五行说的地位受到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