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好汉坡在哪里?
“好汉坡”的来由,还得回溯到1935年4月5日。 那是春天里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但就在这一天,29岁的民族英雄吉鸿昌率部在天津南郊的大沽口举行抗日示威游行并暴动,以失败告终后,他流亡海外。 而这一年,老舍刚刚来到北平的日本学校弘益学堂任教,不久,他与妻子胡絜青以及刚满一岁的女儿一起搬进了西单牌楼大街上一间只有十几平米的破烂小公寓,开始了“像骆驼一样的艰苦生活”——为了省钱,他们甚至不愿意雇用佣人。
尽管生活条件十分简陋,但是老舍仍然坚持每天坚持练字、画画、写文章,经常忙到深夜。到了1936年的春天,他的积蓄已经全部用完,不但欠下了房东数百块的债务,就连女儿的小鞋也都已经穿破了。 正当他为生计发愁时,他在朋友的介绍下给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提供帮助。而斯诺收到信后很快为老舍安排了一份工作——在西雅图一所学校的图书馆任中文主任。1936年8月底,老舍带着妻子和四个孩子离开了北平,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旅途。
然而,让他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一去,他和妻儿都被永远地留在了他乡…… 1937年初,华北局势日益恶化,老舍的妹妹因患血崩症向斯诺求助,希望她能够得到治疗。于是,经人斡旋,老舍的妹妹得到了一笔五万元的贷款,资助她回国治病。 然而,当1937年夏老舍得知妹妹回到国内后的消息时,他却因为受“莫须有”的牵连而被美国政府扣留,关押在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上。
后来,经过多方努力,老舍才得以重返美国,继续执教于西雅图的大学。然而,由于种种阻力,他始终无法取得美国国籍,也永远无法成为一名真正的美国人。 就这样,他一边苦苦等待回国机会,一边继续着自己的文学创作。1944年底,他以己之经历写了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第一部;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时,正在香港从事写作的老舍异常激动,立刻把自己的作品《龙须沟》赠予北平文艺界,表示祝贺。
1951年,他又写出了反映新中国建设的长篇小说《福星集》。 1959年,老舍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登上了瑞典学院的领奖台,然而,他却没有能够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与亲人团聚。
他生前曾说:“我的国家是中华,我的血统是中国,不论在什么地方,我都不应当忘记我是中国人。”然而,直到去世,他一直都没有能回到自己的故土。 1966年,老舍病逝于英国伦敦,享年6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