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对外投资存量?
对外投资存量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简称“主体”)在全球范围内的投资资产总价值,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Vt代表t期的对外投资存量;Pt代表t期境外投资项目数目;At代表t期每个项目海外资产净值。 对所有国家或地区的总体国际资产头寸的测算可以使用以下公式:
国家/区域市场价值=∑(本国/地区在n国的投资市场价值) n国包括所有国家与地区,而国内的投资仅指对境内企业的投资,不包括在国外上市的境内企业所拥有的海外资产。
上述公式中,各国(地区)市场价值所占份额的计算使用直接标价法。如果要对不同时期的国际资产头寸进行比较分析,则需要考虑汇率变化的影响,则应采用以下公式: 其中,Et代表t期汇率;Et-1代表t-1期汇率。
一.中国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路径解析 中国GDP总量从1952年的679亿元到2014年人民币突破130万亿,增长了188倍,年平均增长率高达6.1%。同期,美国GDP总量由2258亿美元增加到17.9万亿美元,增加了7倍多,年均增长率也只有3.5%;日本GDP总量由5423亿美元增长到4.97万亿美元,增加了大约两倍,年均增长率也仅为3.3%左右。可见,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
同时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增长率波动较大且伴随大量的政府干预;改革开放后经济年均增长率稳步上升且波动性下降,这是因为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入,政府逐渐退却,市场力量增强。 如果将时间拉长至近300年,就会发现我国经济的增速与美国、日本相比不仅非常高而且非常稳定,如图1所示。这主要是因为自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年均GDP增长率达到了9.5%,高于其他两个国家。与此同时,宏观经济波动幅度明显小于其他国家。
造成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要素供给的变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特别是人口红利的释放和劳动分工深化所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二.影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要素分解 全要素生产率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一个技术的变量和一个生产的变量。技术进步是知识积累和创新的结果,它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和科研经费投入得以度量;生产效率的提高取决于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它可以因要素配置效率的改善而提高。 本文借鉴黄永峰等(2011)的做法,引入索罗模型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由于数据可得性的限制,我们只讨论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形。 根据我们的估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是技术进步,占贡献率的7成左右,这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领域实施了大量鼓励创新的政策,推动了技术进步;其次才是规模效应,占比约为3成。
三.对外投资的存量的测算及其分国别构成 基于上面的理论分析和数据说明,我们就可计算得到各期的对外投资存量。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我们所计算的是净额,也就是国外资产减去国外负债的差额,因为它代表了国际资产的持有情况并没有综合考虑融资成本等因素。当然也可以考虑用资产负债表的估值方法来计算市值,但这就涉及到对交易成本和税收的估算,相对复杂一些。 我们按照国籍划分了国别结构,结果发现在全部对外投资存量中,中国香港和美国占据着半壁江山,合计占了约七成的比例;其次是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这些传统的避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