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五行属什么的?
五行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运行而成的,相应地,颜色分为青(蓝)、红、黄、白、黑五种,五行的每一个元素与一种自然现象相对应。 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包括天象如日升月落、昼夜交替等,以及人的生理变化(生老病死)等等都是五行相生相克的体现或结果。 《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行的描述很多,其中“木”对应春天,具有生发特性;“火”对应夏天,具有宣发特性;“土”对应长夏(立秋至立冬这段时间)具有运化特性;“金”对应秋天,具有敛降特性;而“水”对应冬天具有藏伏特性。 另外,“木”还可以细化为“风木"(春季)和“水木”(冬季);“火”可以细化为“心火”和“肝火”;“土”可以细化为“脾土”和“胃土”;“金”可以细化为“肺金”和“大肠金”;而“水”则可以细化为“肾水”和“膀胱水”。
这样,人体就与自然界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建立了联系,而五行学说在中医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中医把病邪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这些病邪与季节有着紧密的关系。其中“风”属时令病,多发生于春季,是春天的主气“木”过旺导致的;而“暑”“火”夏季的主气“火”太盛造成的;至于“湿”“痰”“饮”“水”则与长夏的“土”旺盛有关.... 又比如,把人体的器官(主要指功能单位)分成“心、肝、脾、肺、肾”五脏,而每个脏腑都有其对应的周期性节律,这就是中医所讲的“因时制宜”。 其中“心”在四季中的旺时节律是夏季(7~8月份),“肝”在四季中的旺时分别是春(1~3月)、秋(9~11月)、冬(12月至次年1月)三个月,而“脾”、“肺”二脏的四季旺时都是在秋季。 当然,五脏还具有时间上相对的稳定性,而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在中医学中分别象征了不同的内脏器官,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互为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