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打过乒乓网的乒乓球?
刚打完,来答一下 首先感觉球网很低,大概也就4米的样子(我没量),对身高要求有点高,像我这样170的打起来还是挺累的,估计185以上打起来才舒服。第二感觉发球机挺智能的,能识别你发的类型,并且会相应调整回球的速度和力度。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它识别不到你发球时的旋转方向(上旋或下旋),所以如果发球转的话它会认为是上旋而加强回击的力度,于是你就会感受到它好像在跟你斗牛一样,使劲跳且冲劲十足;而如果它是认为你是发的平球的话就会减弱回球的力度,这样就比较容易接了。第三感觉球很重,跟平时打的感觉真的不一样,尤其拉球的时候那种撞击感很强,仿佛每个球都要撞出一点感觉才会停下来,所以拉球很有快感哈哈。
价格的话现在好像是98一个小时吧,好像贵了,不过里面有鞋套(这个很重要),而且进去之前会消毒(这点也很棒,特殊时期特殊对待嘛)。环境确实很不错,就是人少了点没多大意思。
最后吐槽一句,里面风很大,很冷,希望大家都能多穿衣服不要感冒!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科园路1号华能大厦13楼A(地铁深大站A4口步行620m)
1985年在中国电视节目中首播并引起轰动,1987年以《打乒乓球的乒乓球》为名在北京电视台播出的木偶片《乒乓球队》是中国电视节目播出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它以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以及憨态十足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着广大电视观众。此片于1994年获第七届亚洲电视“金帆奖”一等奖,1995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星光奖”特等奖,1996年获第三届辽宁省艺术节一等奖。
1999年下半年,这部木偶片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该片在播出时取得了良好的收视率,受到了观众一致好评,它那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色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这部木偶片的导演是著名木偶表演艺术家、中国木偶剧团团长焦廷科先生。这部木偶片也是他从艺三十余年来导演的第一部木偶片。日前,记者专程到中国木偶剧团(北京)对焦廷科先生进行了采访。
记:焦导您好!非常有幸能对您进行采访,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下面请您先谈谈您对木偶艺术所怀有的感情好吗?
焦:我与木偶艺术有着不解之缘,从小我就十分喜欢木偶艺术,后来,我在从事木偶表演艺术工作的过程中,又更加深了我对木偶艺术的感情。木偶艺术是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形式之一,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魅力,是我国民族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以自身特有的艺术形式博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人们称木偶艺术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它以“千姿百态、呼之欲出”的形象和“无声胜有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深深地打动着人们的心。
记:人们都称木偶剧团是“小剧团”,是“穷剧团”,请问您是怎么克服困难,使中国木偶剧团走出困境,蒸蒸日上的呢?
焦:在1985年我从中国杂技团调到木偶剧团担任团长时,剧团的困难是相当突出的。那时,剧团处于亏损状态,职工没有住房、没有食堂,就连演职员的工资都难以发放。“穷剧团”、“小剧团”的说法已经成了木偶剧团难以摆脱的阴影。我到剧团后,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我决定,首先要把职工安置好,让演员有房住,有饭吃,有活干。我多次带领剧团的干部到北京市朝阳区有关部门协商、求援,并亲自到每个职工家中了解情况,给每位职工做出了住房安置方案,还对原来没有住房的同志建房安置。从此,中国木偶剧团的许多演员搬离了平房棚户区,从此告别了“老棚户、黑灯油、出门就是大马路”的生活。当我在给一位老演员分配住房时,老人家激动地说:“焦团长啊!我今年都六十多岁了,还没有住上楼房呢!您这一来好了,我立刻就搬进了楼房,您是我们的大救星啊!”当时,我听了这话,心里十分难受,有苦说不出,有泪不能流,我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发展木偶艺术,一定要使木偶艺术在首都文艺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一定要改变“小剧团”、“穷剧团”落后的贫穷面貌,一定要让每一位演职员过上好日子。
为了改变“小剧团”、“穷剧团”的落后现状,为了把木偶剧团建设成为有影响、有地位的艺术团体,我在当团长期间,曾率领演员到全国各地去演出和访问,去学习和交流经验,去宣传木偶艺术,让木偶艺术走向全国,让老百姓喜欢木偶艺术。我曾带领木偶团到沈阳、北京、秦皇岛、武汉、广州等几十个城市去演出,并出访了美国、日本等国,还参加过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木偶剧团的演出场次由原来的一年不足百场增加到了一年近三百场。演员的收入和福利待遇也有了显著的提高。木偶剧团一跃由原来的“小剧团”、“穷剧团”变成了“大剧团”、“富剧团”,在首都文艺舞台上占有了较大的比重。因此,中国木偶剧团在北京市艺术团体中处于领先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