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中的存货吗?
首先,通过分析历史数据来估计存货价值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影响存货价值的方法和因素很多,而历史成本并不是反映真实价值的最佳指标;其次,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存货都不是流动性很好的资产,存在估值困难的问题(比如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一般会对存货进行合理预估,而不是根据历史数据进行计算。
1. 合理预估方法之——固定价格法 固定价格法是指在不考虑存货时间价值和变现损失的情况下,事先确定一个价格,对所有存货统一进行调整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价值稳定、波动幅度不大且需要较精确估计的存货。
2. 合理预估方法之——指数调整法 利用指数调整法需要对相关的指数和基期进行确定后,才能对存货的价值进行核算。如果企业存货的价格变动与相关指数变化情况相一致,则可以利用该方法进行存货价值的调整;否则,不能使用该方法。采用该方法时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①如何选择合适的计价单位;
②如何选取合适的基期;
③如何选取合适的相关指数;
④如何在基期和现行期间之间合理分配并调整数值。
3. 合理预估方法之——成本加成法 成本加成法是依据期初存货的实际成本加上当期购买存货的成本,再乘以一定的加成比例,以此作为期末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
4. 合理预估方法之——业务单位法 由于成本、利润等各财务指标在各业务单位之间的归集具有可比性,因此可以用各个业务单位的金额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的金额乘以其相应的销售净利率来计算出营业利润。然后利用资产负债表的有关信息,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出存货的预估价值。
存货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备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自制半成品、产成品以及需要数额的现金等。
广义的存货还包括那些存放在仓库中尚未使用、已被损坏或腐烂、陈旧过时、已准备报废处理的存货项目,以及已售出商品而尚未提货的存货。存货是反映企业流动资金利用状况和生产管理效益的重要的指标之一,对存货进行管理和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存货管理的必要性
(一)企业保持合理存货水平的必要性
企业为了维持再生产过程的稳定,必须保持一定的存货。如果存货管理不当就容易导致存货超储积压或供应中断而增加储备成本或生产成本。一般来说,存货数量多会增加储备成本,即增加存货的仓储保管成本,因此存货的储备成本与存货的数量成正比例关系。反之,存货管理要特别注意在保证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实现成本最低的目标。
(二)防止呆滞物资的必要性
每一种存货都有一定的市场寿命及合理的更新周期。若未及时更新就可能造成存货老化、陈旧过时、失去原有的使用价值;有的可能变质、损坏和腐烂;还有的可能违反国家环保规定而被没收。因此,存货管理在保证生产需要前提下,应努力实现成本最低以及“零”库存的目标。
2、完善企业存货管理的途径
(一)建立有效的存货管理控制系统
应根据存货经济批量模型确定再订货批量,并在实施过程中检查与实际情况是否吻合,以便及时调整;应根据订货提前期和未来需求量确定再订货点,并应与供货商在订货和交货时间上作更紧密的安排,以缩短订货提前期、减少安全库存,在保持生产连续性前提下达到最低库存量的目标。
(二)积极协调供应、生产、销售计划,完善企业存货管理的信息化系统
应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使三者互相协调,尽量实现生产均衡化;应以实现目标利润为前提,在保证销售目标和生产需求计划的基础上,根据存货经济批量模型和企业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采购量,达到“零”库存的目标;应完善企业存货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产、供、销的相互衔接以及存货信息的动态管理监控,有利于缩短生产周期和订货提前期,加速存货的周转,降低存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