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什么拳王?
中国拳击的发展跟体制有关,1950年代到1970年代期间,在体制的庇护下,拳击运动迅速在中国普及发展起来,那个时候没有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分,所有的体育运动都归口到人民体育部门管理,1975年之前,全国共有各级拳协38个,成员2.6万人; 此后几年里,国家体委对拳击运动进行了清理整顿,将各地拳协合并为几十个直属单位,到1979年时,全国共有49个直属单位、25个地方专业队,其中广东一家就拥有三四个专业队。
到八十年代初,中国拳击开始走上职业化道路,当时香港拳击界非常有名气的一位拳王叫“拳霸”李振藩,他曾经在1960年到1970年间先后11次获得世界轻重量级拳王称号,他当年在香港举办过多次拳击比赛,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拳手参加。 中国政府看到他在中国推广拳击所做的贡献,于是派一名官员前往香港与他洽谈,希望他能出面在中国大陆举行拳击比赛,后来李振藩应约来到天津,于1983年和1984年分别举办了两届“李振藩杯”全国性拳击锦标赛,这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官方认可的首次国内拳击赛事。
两届比赛的冠军都被上海的运动员取得,其中第一名徐国义的教练就是后来在拳击界大名鼎鼎的王志名。 王志名的训练方法相当具有侵略性,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特别能“折磨”人,他的训练计划都是建立在“体能、技能、素质三大项”的基础上,根据队员的身体素质和个体差异制定训练方案,他的原则是——“谁的体能最差,谁的素质最弱,训练量就最大!” 为了增强队员的体力耐力,他让队员们每天跑1万米,做力量练习和基本功训练,在基本技术掌握得差不多的情况下,开始增加难度,比如让队员带上沙袋练习步法,进行各种距离(3米、5米、7米、9米等)的击打练习。
为了提高对抗能力,他还让队员每天做俯卧撑、深蹲起立、折返跑等基础练习,并每隔一段时间调整难度系数。 由于那个年代物质条件匮乏,很多食物都很难买到,尤其是富含氨基酸的高蛋白食物更不易得到,因此在营养补充上只能依靠加餐方式,多补充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以此来提高队员的能力。 在那样一个贫穷落后的时代,能够拿出这么多的物质资源来满足运动员的训练需求,可以说已经是非常大的投入了,而这样的训练强度也是今天许多年轻人无法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