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和星宿有关吗?
题主指的是“古代中国将星空划分为二十八星宿”这件事与“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的理论”有关系吧? 关系倒是有,但是并不密切。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们是凭借肉眼观测来划分星空的——也就是看哪颗星星在哪一个方位,再把邻近的星星都归到同一方位里去。
这样自然就会产生偏差了。因为天体的自行运动是不均匀的,比如今天看见北斗七星在大熊座某位置,明天再看到的时候它可能在另一个地方;今天看见水星在东方天空,明天可能就在西方天上。用肉眼来划分星空,这种偏差就不可避免。 为了校正这种偏差,古人想出了“建星纪年法”——其实就是把一年分为十二段,每一段的起始时间对应于某个星辰出现在某一个方位上的时间点,这个时间段就叫做“星纪”。
每过一个星纪,就把日历上的数字加上一,如此反复。比如说第一天看到了水星在东方天空,第二天看到它在西方天空,那么这一天就是“上元”,而三天之后又是“下元”……如此往复循环。 这样做虽然能在一定意义上“纠正”用肉眼观测所造成的误差,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解决误差问题。因为天体自行产生的位移并不是均匀分布的,有的快些,有的慢些,采用“建星纪年法”所估算出的“中气”(即“上下元”之间的日期)也并不能真正准确对应于某些天文事件的发生。
不过,这种做法确实把人们普遍的宇宙观用一种形式记录下来,并因此影响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比如说,这种方法让中国人意识到“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这一事实,并进而发展出“农历”这种历法,并且使用了两千多年。
人们用肉眼观察还观察到其它一些有趣的现象。譬如说每隔一段时间(大约三十天左右)就有金星从东方升起时亮度特别大,比半月还要亮,然后逐渐变暗直到西沉,这在《本草纲目·星宿》里有所记载: “(金星)每月初一出,其光冲天,谓之‘迎曙’……初五、初六、十八、二十、二十三、二十四,光尤盛,谓之‘明晨’……初三、十四、十七、十九、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八,光益微,谓之‘隐曜’”。
这实际上是在描述“金星凌日”现象。古人不可能认识到这是由于金星在轨道上运行导致的,会把这种现象记录成“某种生物(或曰神祇)从东方升起又向西沉没”。这种认知上的局限性与“建星纪年法”所产生的误差可以说是相互呼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