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有一次逾期记录吗?
2017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网络热议最高额贷款“个人信用贷款”是否应该取消。对于信用贷款,有人认为“信用是银行瞎忽悠,谁当真谁就输了”,也有观点认为“银行是傻?子,当然有信用,而且很靠谱”。近日,网络上关于“取消信用贷款”的讨论再次升温。
其实,关于个人信用贷款是否应该存在的讨论由来已久。早在2013年底,南京银行就提出了个人信用贷款“上限”10万元,遭部分网友强烈反对。网友们认为,尽管只有几万块钱,但可解决一些小问题,而且是个人银行信用贷款,不用担保和抵押,将来必然会变成大麻烦。最终,南京银行承认错误,取消这一规定。
2014年,武汉银行公开表示,拒绝为信用贷款客发贷款,并拒绝为已有信用贷款的第二债务人办理抵押贷款。理由为,第二债务人为单身人士,无稳定收入,信用贷款资质较差,收入偏低,月供能力有限。而事实上,该客户具有完全履行合同的能力,是银行推介的贷款产品合适客户。这就好像把一个溺水的人推向更深的水域,“道德警察”的做法无法让人理解和信服。最终武汉银行承认工作失误并道歉。
2015年,某银行职员因无力偿还信用卡,遂在QQ群中发借据实施诈骗,警方为其量身定制犯罪套餐。他的卡内2000元逾期后产生高额利息和滞纳金,利滚利,加上罚息和违约金,3个月达到了3000多元。而他认为2000多元可以处理,就网上搜索银行“内幕”,最终选择实施诈骗。事实上,如果当初能够与银行沟通,这看似是2000多元的小问题,其实只是300多元,且不用背负牢狱之灾。
从以上案例不难看出,造成个人信用贷款纠纷、被骗甚至道德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银行广告宣传与实际发放条件差异较大;二是贷款流程不规范,存在多种漏洞。
长期以来,个人信用贷款其实是高回报高风险金融产品。银行在宣传中常称,个人信用贷款只需提供“身份证+工资流水”等简单材料,额度高,最快当日就可放款。同时,银行对于经营贷往往门槛很低、贷后管理不够规范。这样看似方便、快捷,无形中却放大了经营成本、增加了道德风险,甚至可能为一些贪利的个体和企业带来“灾难性”后果。
一方面,将完全基于数据评分体系发放贷款,省略掉贷款抵押、担保等要素:另一方面,将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平台,将个人经济活动全部记录在案,分析评价个人信用的方方面面,全方位打造个人信用评估和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