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属什么生肖?

党荣洁党荣洁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春天是万物生长,生机蓬勃的季节!也是农历的正月、二月和三月。春天属于寅虎、卯兔年和辰龙年。 正月为寅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节,立春节,二月节,春分节”故此月份为寅月。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大地开始回暖;立春之日,阴阳相平,万象更新。

从立春日起,白昼越来越长,夜间越来越短,中国绝大多数地区迎来春季。在一年中,气温、日照、降雨等变化明显,但是波动都不大。 立春有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蛰居的昆虫逐渐苏醒;鱼儿浮游在水面,好像背负着坚硬的冰冻。

雨水,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于每年公历2月19或20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雨水和谷雨、小雪和大雪相同,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雨水,东风解冻,温润而散,微阳受滋,木气有余。”意思是说,随着降水的增多,阳光充足空气湿润,冰雪融化,植物开始发芽。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雨水时节,正处早春阶段,天气变化无常,有“倒春寒”和“春捂秋冻”之说。 在一些年份,雨水过后,南方部分地区会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对此应该引起重视。 二月初,我国大部分地区阳光明媚,气温回升较快。不过,此时的冷空气势力较弱,难以形成雨雪天气。

惊蛰是指春雷骤响,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动物。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草木萌动,雨水增多,自然界出现了万物复苏的景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中说:“惊蛰,二月节。蛰虫惊而出走矣。”说明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冬日里蛰居的虫类在雷声中震动,纷纷出动。但它们刚刚苏醒,活动能力不强。

在华北等地,虽然春光早已灿烂,但植物尚未复苏。只有在江南等地区,此时已经是绿柳垂丝,桃红李白。 此时昼夜温差较大,北方地区常伴有倒春寒现象。人们应该注意保暖,切勿过早减衣。特别是老年人和体弱多病者,更应注意,以防疾病发作。

春分是一个时间点,其日期在每年的3月19~21日之间。这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全球各地白天时间都达到最大值。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意思是春分来临,阴气下降,阳气上升,冷热均衡,昼夜长短几乎一样。

在我国古代历书中,对春分这样记载道:“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也就是说,到了清明这一天,阴极一阳升,气候转暖,万物萌发。 春分前后,正是立春和立夏之间的过渡阶段。气温变化起伏较大,应注意及时增减衣物。

清明,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还是传统的祭祖节日。在这一天,人们对祖先进行祭祀,缅怀他们做出的贡献。

《岁时百问》中说:“清明,何谓也?曰:天地明朗,草木欣欣,清明之气清透,故名清明。”意思是说,清明气候温暖,风和日丽,最适合外出踏青,放飞心情。

时至清明,春和景明,万物生长。即使是在最冷的北方,这个时候也应该“草长莺飞拂杨柳”了。 在古时,清明除了重要传统节日之外,还是一个农事节气。农民伯伯会选择在这个时间段播种移苗,或者修整农田。

白露是秋季的三个节气之一,出现在每年的9月7—8日。这个节气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昼夜温差变大,夜晚气温低下,空气中的水蒸气能够在叶面上凝结成露水。 所以有了“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说法,表示白露之后夜晚温度急剧下降。 但是,也有“春捂秋冻”的说法,不建议过早穿棉衣,增加散热减少感冒几率。

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时间在每年的10月23—24日。 “霜降”的意思就是说天气冷降温快,早晨会有雾气产生,需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此时温差较大,早晚气温低,中午气温高,要注意及时添衣,防止感冒发生。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11月7—8日。立冬意味着进入寒冷冬天,民间素有“立冬补冬,补嘴空”的说法,指的是在这天一定要多吃肉,储存足够的能量度过寒冷的冬天。 在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下降到0℃以下,开始下雪,万物沉寂。而在南方地区则是阴雨绵绵,未见初雪。

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俗话说“冬至暖,冷到晚”“冬至不冷不热,草木不生”,表明冬至期间气温骤降,冷暖变化很大。 民间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寓意喜庆吉祥,所以在冬至期间很多地方都会举办庙会、游园等活动来庆祝这一节日。

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一个节气,相当于“小雪大雪小寒大寒”中的小寒。在小寒时节,应做好御寒准备,适当增加衣物。

古人认为,大寒是最冷的时候,因为“寒气之在各节气中排倒数第一。”所以,大寒到来也意味着天气暖和起来。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