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是几画五行属什么?
《康熙字典》未收“靖”字,但引明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云:“靖,静好也。”段玉裁注曰:“静者,无妄动之义……《周书·谥法》,静能笃学曰靖。”据此,“靖”之本义当为沉静、安靖。
“靖”字形似“青”,表音的“靖”字古声符“静”,亦表意。从文字学的角度观察,“靖”的字形演变与“青”的字形演变有相通之处(图1):都是左旁“青”,右旁“丁”,且都经过“厂”的过渡,再到“靖”“青”。不过,“靖”字的发展变化要复杂一些。 图1 “靖”字字形演变 “靖”字的构型分析如下:
第一,“靖”字初文,西周金文中作“淨”,字形甚多,一般由左右两部分构成。其中,左部是“青”,表示与蓝色有关的事物;右部是手(又)加“工”,表示手工制作的器物。合起来表示用青色制作的手工器物——即后来“靖”的意思。
第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小篆,“靖”字写成“靜”。由于秦末战乱,小篆字体流变难辨,“靜”字出现了多种写法,如隶书中的“静”、楷书中的“静”,皆来源于此。需要说明的是,此时“靖”字读音已经演化成jìng。
第三,汉承秦制,小篆作为法定字体流行使用。“靖”字继续写做“靜”。需要说明的是,此时“靖”的字形发生了简化,左部的“青”省去了其中的“一”,变成今天的“青”。
第四,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9年),经蔡邕奏请,刘宏下诏用古文写出《尚书》等儒家经典,供士人学习。由此,古文复兴。“靖”字也随古文《尚书》而恢复原来形态,重新写作“靖”。此时的“靖”字,右部仍然是“丁”。
第五,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等人拜会殷仲堪,书写帖中称王羲之为“会稽散吏王羲之靖”。这里的“谧”,即王羲之的“靖”,其字形同“敬”。可知此时的“靖”字,右下部已经是“示”了[4]。
第六,南朝梁武帝萧衍推崇佛教,信奉佛教《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令天下寺院诵持。于是,梵语“观世音菩萨”的译名“观自在”(Avalokiteshvara)流行开来,并以此为名造了很多新字。
“自在”的“自”来自佛经梵语的“阿”,“在”则来自梵语的“巴”。二者结合,就成了“观自在”的“自在”二字。这个“自在”二字后来被引入汉语,变成了“自我”(Self)一词。而“自我”的“我”,来自于梵文的“萨”。这样,“观自在”的“自”就多了两层意思:我自己(I am)+我的存在(there is)=现在的我(the Self)。
“自”有了这些新意思之后,作为部首,就在汉字中广泛使用。为了表示“自己”的意思,它通常和“己”一起用。比如“自身(self)”、“自主(self-determinism)”、“自觉(self-consciousness)”等等。
与此同时,“靖”也就跟着增加了新的意思:自己平静下来(to calm oneself)+使震动的人或事(a stirring)=肃清(to purge)【5】 这样,“靖”就有了“肃清”之意。“靖”字的右边最终变成了“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