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还能持股吗?
1、从商业角度讲,不看好 2008年底,我国的北斗二号系统宣布建成并向全球提供服务后,国内很多企业都希望能抢到这块蛋糕。于是乎,各种概念股纷纷出炉。但经过这么多年发展,真正能拿得出手的商业化产品却并不多,且大部分为民用终端。反观美国,不论是GPS还是GLONASS,其核心的导航芯片领域都是开放给民间市场的,而我国在这方面的进步可以说是很小,基本上被华为、海思等少数几家垄断。
今年初,我国发布了《2020年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其中显示2019年我国在民用基础产品领域的收入达753亿元(+4.9%),同比增长4.9%,但这里面究竟有多少是北斗带来的,恐怕就很难去计算了。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未来十年国家还坚持“北斗导航系统-芯片”的自给自足,那么对这一部分的收入肯定是有很大期待的。
但从商业角度来看,国内目前能够实现量产并得到商业化应用的服务只有两大类:一类是面向车载等相对固定需求的动态定位增强服务;另一类则是导航芯片这种基础类产品。对于前者而言,由于国内各大整车厂都在积极布局自动驾驶,因此需求上不会存在太大问题。但对于后者来说,随着5G手机的普及以及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谁将主导这个市场依然还是一个未知数。如果我国在这一方面落后太多的话,那么将来可能面临无芯可用的困境。
2、从国家利益讲,大力支持 首先明确一点,不论是北斗二号还是北斗三号,其本质还是基于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格罗纳斯建设的。虽然有了这些卫星可以摆脱美国制裁,实现关键器件国产化,但是制导、导航、授时等领域完全自主可控的目标还有很远。而且,作为全球唯一拥有完整空间卫星体系的国家,将北斗部署至外层空间的战略要地对于维护国家政治、军事利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不论是从科技实力还是国家战略层面,北斗的发展都不会停滞。可以预见,在不考虑成本的情况下,北斗系统会持续升级,覆盖范围也会继续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