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的五行属什么?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创立的一种用以指导养生的学说,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天人相应”是中医理论和中医学术的基本特点之一,也就是说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和人体生命活动以及发病有一定关系,而季节变换也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病之始起也,必先查其脉之浮沉,上下,以审其时之早晚……此察五运行之大略也。”又曰:“有故当汗出而不汗出者,气从之矣;有故当吐而不吐者,血与痰从之矣;有故当泻而不泻者,食积、水积、粪结从之矣……”说明根据四时气候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是养生防病的重要方法。 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季,阳气开始上升,气候多变,乍暖还寒。此时人体的经脉气血运行旺盛,如《黄帝内经》所言:“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复兴。”如果顺应自然,保养体内的阳气,使其舒展畅达,气机流通,血脉舒畅,则精力充沛,体质增强。反之,若“妄劳”(即过度劳累),“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黄帝内经》语),使体内阳气受损,机体抵抗力下降,易患疾病。
“发陈”之意即是推陈出新,旧的物质或机能代谢停止,新的物质或机能产生并成熟。春季养生重在养阳,贵在适时而为之。 立夏前后,天气渐热,草木繁茂。此时自然界阴阳之气变化明显,晨昏温差拉大,昼长夜短。人的生理功能反应较为灵敏,新陈代谢加快,汗腺分泌增加。因此要注意防暑益气,适当增减衣物,避免正气受伤。同时,由于温度升高,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也活跃起来,容易侵犯人体而引起感染性疾病。所以,做好防暑降温的同时还应注重杀菌消毒,以防疾病来袭。
小满节气后,湿热之气渐盛,雨量增多。此时养生要注重祛湿清热,保护脾土。因为湿气通于脾,且湿邪过重则伤阳,故有“湿气为重,治脾为先”的说法。由于气温逐渐升高,人们出汗量大大增加,此时应及时补充水分,多喝热水,加强排泄,帮助清除体内淤积的湿毒。少吃生冷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阻碍运化功能。
芒种至夏至期间,天热干燥,人易疲劳。中医认为,这一阶段阳气外散,阴气内伏,身强力壮之人会出现心浮气躁、疲劳乏力等现象。加之气温升高,细菌病毒亦非常活跃。因此要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及时消除自身亚健康状态,同时注意室内通风和消毒,预防传染性疾病。
夏至以后,白天渐渐变短,夜晚慢慢延长,阳气逐渐减弱,阴气逐渐增长。这时,我们应注意养护元气,勿劳伤心神,防止寒邪内生。正如《黄帝内经·灵枢》所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