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良玉为何离开深圳?
因为,在当时的政策环境下,作为“外来者”的郑良玉已经无法在深圳继续待下去了。 事情得从头开始说起……
时间回到 1980 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的成立。在此后近40年的时间里,这座只有 2.5 万人口的小城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为一座充满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
但变化并不是顺理成章发生的,早在特区成立之初,中央的政策是“边划边建、边试边改”;而直到1979年,中央出台了一个重要的文件《关于广东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问题的谈话纪要》(简称“一个谈话”)才赋予了深圳特别大的自主权。 “一个谈话”指出,为了加快广东和深圳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实行一种新体制,即:在经济体制上是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扩大企业自主权和职工工资总额包干的经营方式;在政治体制上是大胆放权,让地方和企业真正有权做事情。
正是得益于这个重要文件,深圳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自主权,经济实现了飞速增长。到1983年的时候,GDP总量已经达到全省的三分之一。而在全国各中心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北京,排在第三。 数据相当惊艳! 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由于经济增速过快,一些领域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现象开始出现,供给能力急剧扩张,市场出现了“买方市场”的状况。为应对这一问题,国家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
到了1984年,宏观调控的“紧缩”阶段已经过去了,中央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在这一背景下,原本属于国家计划单列市的深圳被明确为“经济发展试点市”,成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拥有经济立法权的城市。
经济上“独立自主”了,自然在人才选拔上也该“独立”。在1985年到1086年间,从深圳走出去干部的数量超过了此前30年的总和,其中就包括梁湘、袁庚、张左己等著名干部。 而对郑良玉来说,他之所以离开深圳,正是由于他在主政深圳期间大力推行的改革策略受到了中央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