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是哪个部门?
国家气候中心的员工来叨叨~ 首先介绍,我国有220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和73万公里海洋面积,分布着3000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每天产生大量的天气、气候数据。这些数据的采集和处理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详情可搜索《基础气象数据处理规范》),为天气预报和其他气象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些数据从各地气象台站传到中国气象局后,会对数据进行严格的检查和质量评估。然后,不同地区根据其地理特征及所担负的任务对数据加以利用并形成初报——区域数值预报产品,包括1.5°×1.5°的格点温度、湿度、气压、风场、海面温度等49项基本参数和61个物理量的初值场;
同时,通过计算机模拟,计算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进程,形成标准格式、提供24小时以内的逐时分秒的初报——时效仅为12-36个小时;还有台风监测和分析、热带气旋预测、短期气候预测以及专项气象服务,诸如暴雨、寒潮、台风、高温、干旱、大风等小模块,在满足客户需要的同时也锻炼了队伍。
当然,这样的产品只是提供了“原材料”,要想得到“半成品”——电视节目中所播出的最新灾害性天气预警或者航空气象预报等专业气象服务产品,还需要经过加工——分析、整理、过滤和制作成标准文件。在这里,有着严格的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产品的可靠性、连续性和可用性。 从地面观测开始,到数据的处理、挖掘和应用,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当前或近期是否能给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带来影响,因此必须保证每个流程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