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古筝,古时称其为“秦筝”、“瑶筝”或“鸾筝”;其属乐器中的弦乐,因此根据古书上的记载,古筝的五行应该是属于木。 《礼记·春官》中有载,“大胥,掌学士之职,掌鼓鼗(音ta,即今天拨浪鼓),以行音乐。”郑玄注:“鼗,两旁有穗的鼓也。”可见在周代已经有了类似于古筝的乐器存在。
《庄子•秋水》有云:“瑟二十五弦,舜作。”唐代司马贞撰《史记索隐》中认为:“瑟者,二十三弦,舜所作也……今云二十五弦者,误也。”最早的瑟应该是二十一弦或者二十三弦的。而现代古琴多为二十五弦。
汉刘熙在《释名.释乐器》中称:“筝,横笛,五弦,周代之琴也。长三尺六寸,有十三弦。”十三弦的筝大约起源于汉代。东汉应劭著《风俗通义》中记载:“筝,十七弦,长四尺五寸。”与今天的十三弦筝相差无几了。 由此看来,早期的古筝和今天的古筝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应该来说是有很大的改进的。但古人似乎对五的声音比较青睐,所以保留了五个弦数。
而现在的古筝虽然只有二十一根弦,但是增加了泛音,因此弹奏起来音色更加圆润柔和,音量也更加洪亮了。
古筝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关古筝的起源,历史文献中有诸多说法,但是,不管说法有多迥异,有一点可以肯定地说,古筝的发明与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有关,古筝的五行属性为“金”。
古筝之所以具有五行“金”属性,首先从古筝的制作材质上可得以印证。古筝的面板、底板、岳山、雁柱以及筝钉多采用优质实木制作而成,尤其是面板多采用桐木、杉木制作。桐木、杉木是制造古筝不可替代的天然原料。桐木又称梧桐,而“桐”与“同”谐音,《诗经.召南》中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意思是指行如“桐山”,立如“桐木”,刚柔并济。杉木则被人们称之为“万尺长松”,其笔直、坚挺、质脆,与桐木有异曲同工之功效。因此,桐木、杉木都是制作古筝上佳的天然木材。古筝的琴弦,最初采用的是丝弦,如今多采用钢丝、尼龙缠弦。钢丝、铁丝属金属,因此,从古筝的制作材质上看,木材与金属都具有“金”的特性,从这一点上说,古筝显然具有“金”属性无疑。
古筝之所以具有五行“金”的属性,从古筝独特的发声原理上也可得以解释。人类发声与动物发声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动物发声受其生理特性支配,以传递信息、吸引异性、恐吓敌人为主,是受其生存需要支配的;而人的发声则是“气”与“声带”结合的产物,是受其主观意志支配的。因此,“气”与“声带”是人类发声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同样,乐器发声也是如此。古筝通过拨弹琴弦使弦振动,产生的“琴弦之波”沿琴弦行进至岳山、龙龈而反射,继续向另一方向行进,如此反复。在振动中,通过码子(雁柱)迫使面板振动,沿着“琴弦→码子(雁柱)→面板→底板→共鸣箱”的传导线路进行,面板、底板、共鸣箱发生“共谐振动”,声音由此产生并得以放大。因此,琴弦的“振动”和筝体的“共谐”是古筝发声的必要条件。这里的“振动”、“共谐”是靠“气”推动的。因此,从发声原理上讲,古筝是由“气”推动“弦体”、“木体”而发声。因为,“金”属性存于“木”之中,“弦体”、“木体”在“气”的推动下产生“振动”、“共谐”,因此,从发声原理上说,古筝也具有明显的“金”属性。
古筝具有五行“金”属性,这一点在古筝的历史记载中也能得到证实。“筝”,汉字,从“竹”。“竹”属“木”,最初古筝以“竹”为柱(非雁柱),形制为“一弦一柱”,“柱”是琴弦振动的支点,“琴弦”在“柱”的支持下产生振动而发音。“柱”在“气”的推动下,使“木体”、弦体产生“振动”、“共谐”,“琴弦”紧如弓弦、状如盘弓,“弦”属“金”且藏于“木”,故有“鼓弦”之称。《集韵》注释曰:“筝以竹为柱;鼓弦竹上,谓之筝”。因此,从汉语字形、字意上看,古筝也具备“金”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