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铁还能建多久?
地铁建设成本高,运营成本高,建设时间周期长 先说成本 地铁建设成本在1.5亿~2.0亿元/公里(未包括征地拆迁费用),按里程计算,是全世界范围造价最高的地铁系统之一。 运营成本同样很高,以北京为例,目前全路网平均票价约30元/人次,而上海更是高达40元/人次;若与公交相比,地铁票价比公交票价高出近6倍。
以北京目前的财政收入来看,修建新线路的现金流几乎为负值——虽然可以通过增加其他线路的运量来“补血”,但毕竟有极限。 而对于上海来说,修建新线路的资金缺口则更大。 根据上海发布的《上海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7~2025年)》,16条新规划建设路线,总长度达568.6km,投资额约为2928亿元。考虑到上海已通车和在建的轨道线路长达743km,今后几年每年建设的轨道线路长度将接近东京、纽约等城市,同时保持年均20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如此大的投资,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城市而言,如何确保资金来源并实现平衡? 其次是建设周期长 北京到2020年规划建成36条线路,而现在正在建设中的就有16条;武汉到2020年要建设成100公里地铁网,而目前运营线路只有3条,其余的都是在建或拟建中。
不过,相比起新建线路,北京广州这样已经拥有较丰富地铁建设经验的城市,在旧线改造方面效率就会高很多。 以北京为例,今年将要开通的四条线路中,1号线与2号线相交于复兴门站,这是中国首条跨坐式单轨交通线路,也是目前国内在建的最复杂的地下轨道交叉工程之一。而在去年底通车的房山线,由于施工难度太大,被形象地称为“北京的巴厘岛”。 这些旧线的改造与延伸,除了会面临拆迁困难等难题之外,还会受到工期的影响,往往比新建线路更为耗时。
地铁建设速度正在放缓,中国地铁还能修多久?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在日前发布的《“十四五”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实施方案》中,把地铁、轻轨修建的“门槛”提高了,不仅对国内每座城市的GDP总量、地方财政收入、城区常住人口总量等方面做了明确要求,还提出要防范化解城市政府债务风险。
这意味着,国内地铁建设热潮正在降温。那么,未来中国的地铁还能修多久?什么时候修完?未来会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
大城市的交通有“地铁”支撑
据统计,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内地已有40多座城市通了地铁,里程约1万公里,有4000多列车在运行。在世界上,地铁列车、里程总量是最多的。
北京的地铁里程数、列车数和客流量排在第一,这与北京拥有上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规模成正比,每天要解决上千万人口的出行问题,只有通过地铁来“消化”。“大城病”、“城市扩张”等也倒逼着城市向地下发展,轨道交通发展成了不二选择。
如今,中国的特大城市、大城市,都已经或正在打造以轨道交通为中心的“大城市”,如北京大兴机场线、济南的R1线开通后,都连接了国际机场。有地铁支撑后,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城”。
地铁建设成本越来越高
2000-2005年,广州、北京、上海、武汉、天津、重庆在建设地铁时,每公里造价约为3-4亿元。之后,由于大城市地面、路网建设逐年增多,地下管网也随之增加,地铁设计的难度、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了,再加上要采用大量的新技术,因此每公里造价飙升到了7-12亿元。地铁是政府主导的公益性项目,虽然地铁建成运营之后,企业是利用客运来盈利的,但要想通过运营、客运来获益和收回成本,得用四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回本”。一些在人口、GDP、财政等方面达到标准的“新一线城市”,还“烧不起这个钱”。
在建地铁、修轻轨的,都是大城市
目前,全国有63个城市在建或在规划、申报地铁与轻轨。其中53个城市在建185条线路(北京最多,有近20条在建),4765.8公里。还有10个城市在规划、申报地铁与轻轨。从整体布局来看,东北地区的城市很少,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东南沿海,以及长江流域。
未来5年到10年,至少还有5000公里
按国家发改委的要求,2025年,全国的地铁、轻轨里程达到1.3万公里以上。按这个数据计算,未来5年到10年,全国在建和规划的项目还有5000多公里。一些“新一线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等也在赶“地铁末班车”,如长沙、广州、南京、杭州、郑州等,正在大力建地铁、“织网”;石家庄、南昌、长沙、苏州、佛山、西安、济南、常州、东莞、昆明、贵阳等,正在规划或申报地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