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生肖雷峰?
“雷峰”不是指的某个具体人、神或者仙,而是描述一种人格精神或品格。这种特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之为“君子”或“有德之人”。 “雷峰”二字最早出现在文人笔下的,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散文集《晓室清话》之《雷峰塔》篇: 作者杨潮音,字淡生,杭州人,生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卒于1959年1月24日。他的这篇《雷峰塔》收录在郑振铎先生编辑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四册之中。此书于1938年初版,后多次再版。这本书之所以出名,除了其内容充实之外,还因为书中附有大量精美插图,均为名家画作,如顾炳鑫、张乐平、高奇佳等。这些插图现在来看,依然非常出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所以“雷峰”二字作为人格品性的评价,最先由清末民初的文人开始使用,并逐渐深入人心。不过,他们所说的“雷峰”,其实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雷锋完全不是一个人。
今天我们所说雷锋,指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雷锋(1940-1962),他在很小的时候便成为了孤儿,在苦难中长大。他出身贫苦,党将他培养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又在他成长的路上,给予了他很多关怀。雷锋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精神的化身。
而清末民初期那些文人笔下的“雷峰”,虽然也有很多助人为乐、公而忘私的高尚品质——这当然与雷锋精神是不矛盾的,但是他们的身份更多的是私塾学生、富家子弟、衙门小吏或是商人。 比如清代小说《老残游记》里的主人公“老残”,就具有许多“雷峰”的特点。他善良、热心的帮助被人诬陷的“白玉堂”,最终使得“白玉堂”死里逃生;他明辨是非,在铁案如山的情况下,发现了真凶;他还慷慨解囊,接济穷人……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从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范进,到蔡东藩《隋唐演义》中的李元霸、罗春燕,凡是有道德高尚者,都被冠以“雷峰”之名。这实际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捧杀”的一种表现——“你这么好,简直是‘雷峰’再世!”——好像你不像“雷峰”一样,就不是个好人了。
那么,为什么中国文化传统要赞扬“雷峰”呢?因为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君臣父子”是社会关系的基石,“社会分工”则是由“父权子职”决定的,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主要取决于你的家族在等级制度中所处的位置。所以,个体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他对社会的贡献上,其次才是他的个人欲望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