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补五行中什么?

昌俪昌俪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诗补五行”的提法好像有点问题,因为不管是汉字的字形或者汉字的意思都不可能去“补充”五行的缺失。 这里所谓的“诗”应该是指《诗经》,也就是周代之前的诗歌。这些诗歌用字遵循“一字一形”的原则,即一个字只有一个写法(形体)。那么,根据现代汉字学理论,一个汉语词的字形变化是依赖于语言的语法功能的,而语言的功能又取决于它的使用范围。比如“马”字,它在表示“一匹马”的意义时,读音为mǎ,它是一个独体字;当它做“像马一样”的意思时,读音为mà,这时它是合体字。

可见,文字(包括汉字、拉丁文等一切文字)的形状(形体)和它的读音有依赖关系,也就是说,文字的形状的变化是基于使用的需要而改变读音后再产生新的字形。这里并没有提到阴阳五行的事情。 那么,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又要说《诗经》“补五行”呢? 这似乎是因为周代贵族提倡“尊礼”的价值观,他们认为,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时所用的供品要有五种,即“太牢”,祭祀天子所用之乐要奏《韶》《武》二舞,这些“五”都是出于阴阳五行之说的考虑——用太牢,因为牛为土畜;用二舞,因为《韶》《武》均含有“止戈”(武),象征“武功”(军事胜利)含“金”,象征“文德”的《韶》则含“木”。可见,五行在这里已经不再单纯指物质属性的元素了——它们已经被符号化了,成为了表达道德评价的标准。

《诗经》中的不少篇目其实都是与五行有关的。比如赞美周王功业的《大雅·江汉》以水作比,颂扬王命如江河万世流,永不更改;歌颂召伯(召公奭)功勋的《大明》以日喻德,“光明灿烂照大地”,“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日月其除,时不在兹乎?”都是暗合五行相生的意思。其他篇目,只要稍加分析,就可以发现它们的用字往往也暗含五行相生或调和的含义。

所以,与其说《诗经》是在用字面上五个不同的声调“补五行”,还不如说是用文字所蕴含的伦理意义来“补五行”——所谓“正名”,其实就包括“正人名”和“正物名”两个部分。

商欣露商欣露优质答主

诗者,养性情,厚人伦,成教化。乐从和从同,诗尊德尚贤。诗教,乐教,礼教,实乃治国平天下之根本,是为安身立命之本源。诗乐礼教化,无为而无不为。故曰:圣人者,得道之人。

性之教化为诗,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和乐,教也。故诗为五行中其火。

乐教为五行中其风,礼教为五行中其金。

仁以发礼,礼乐相成。乐者,非谓其尽五音也,亦有五性,有和平悦乐之意焉,有忧思哀患之声焉,有动荡击鼓之节焉。故礼有五经,莫大乎中庸;乐有六律,莫大乎均和;五声莫重于宫,五味莫甘于和,五色莫着于黄。故五而以和一为道,均则一而不可易也。

故曰:乐者,所以道志。故乐无隆而礼不厚也。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