礻字五行属什么?
“示”字,《说文》中解释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从“示”。“二”,天地之数。天道刚健运行,有如阴阳二气;地道柔绵成长,有如坤卦六爻皆虚。只有阴阳刚柔相配,才能化生万物。所以“二”也是“天地之数”的代表。 《周礼·大祝》中说:“辨四时之大顺,以作大事(祭祀)……凡祭祀,致福用酒。”又言及“辨十干之小顺,以佐祭祀……惟王祀五帝,则赞瘗埋。”这里的“致福”“荐鬯”都是指的祭祀,说明在早期,人们已经意识到五行为天干与地支配合而成,并且与阴阳变化密切相关。
《说文解字》中对于十天干的五行归属是这样记录的: “甲,东方之木。乙,东方之木。丙,南方之火。丁,南方之火。戊,中央之土。己,中央之土。庚,西方之金。辛,西方之金。壬,北方之水。癸,北方之水。” 这与今天我们所知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中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水木”有些类似。但这里并未提到“壬癸水”,而是“坎艮水”.这似乎是在暗示我们,五行之中有“两行”被颠倒了。 在《尚书·洪范》中记载着商朝遗老箕子的问答之词,是关于五行与帝王之德的讲解。其中说道:“凡厥庶民,有猷(yóu)有为有守,汝则念之!不协于极,不罹(lì)于咎。在厥众,不迷厥传。仁圣诚明而孝悌慈惠,惟德是用,听狱制罪,唯刑是践。”意思是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主治国要注意百姓需求,不能任人唯亲或苛政猛虎。”
孔子在《论语·子罕》中也谈及对“五行的理解”:“五行者,我有祖,自虞夏商周四代,其德行一也。”这是儒家经典中关于五行起源最为重要的记录,它间接证明了上古帝王重视五行的根源在于取类比象,推类至德于人民生活与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