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看中学学校吗?
我不太赞同“以成败论英雄”这种观念。因为一个学校的强弱与很多因素相关联(除了本身素质之外 );一个大学的成功绝非偶然,它一定在某些方面具有独特性。而且,所谓“强校”的标准是什么?是它在综合排名上占据高位?还是它在某个专业领域内的影响力?或是它与某某名校的校友人数比较?这些指标的衡量尺度本身就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并不能拿来作为判断高校的唯一或首要依据。一所高校能否满足你的所有期待和向往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人总是有差异性的,不同人的需求很难简单地用统一标准来衡量。
对于题主的困惑,我的建议是用一种更开放的心态看待院校的选择。也许你在高中时期有着固定的交友圈、熟悉的学习环境和习惯,但到了大学这个更为宽广舞台,你可以有机会结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你可以在大一就着手准备考研到理想中的学校,也可以在本科毕业后出国深造,你还可以选择直接在就业市场上脱颖而出…… 也许在一开始的适应期内你会感到些许迷茫,但请相信时间的力量,岁月会让你的选择变得更加明朗而坚定!
作为一名在四非院校读了四年书的大四学生,我在择校时曾经历过与题主相似的困惑,在此分享我的故事或许能给予你一些启发。 我的高中并非当地最好的学校,甚至可以说它在本地的知名度并不高,所以高考成绩出来,填志愿选学校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显得尤为纠结。
当时我的成绩可以选择本省外的许多高校,在网上浏览资料的时候我发现许多人都会提到“地域”二字,并且认为高校所在的城市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于是我想起了高中老师常说的一句话——“你们将来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于是我毅然选择了离家乡千里之外的一所大学,虽然身边有人质疑这所大学的实力,但我坚信“笨鸟先飞早入林,天道酬勤”。
大学生活如我所愿地充实美好,我认识了许多优秀的同学和老师,也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但是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在大三时我便开始了考研的准备。当同学们还在畅想未来就业时的种种美好时,我早已将目标锁定在了研究生升学上。因为我不想让自己宝贵的四年光阴浪费在一座平庸的大学里,我希望自己能够去到更好、更适合我的学校继续学习——哪怕这样的抉择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最终,我幸运地如愿以偿。 现在我已是在北京读研的第四年了,回顾往昔,我不后悔当初择校时的谨小慎微,也不悔恨四年来的步步为营,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每一份努力都没有被辜负—— 我获得了新的认知,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断奋斗! 所以不论如何,欢迎你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