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豕”,古字作“師”,小篆,出自《古文四聲韻》 《說文解字·豕部》:“師,豕也。从豕,師聲。” 可知古代豬叫師。 《周禮·天官·庖人》:“掌共王之六畜、六獸、六禽。” 注:“共,貢也。牲用牷(全),豕宜豐,羊宜強。”
可見在周代宮廷中已用豬為祭祀供品,而且肥肥胖胖的,可能還要給猪灌醉。 《周禮·地官·遺人》:“掌共遺貨之物。” 鄭玄注:“遺貨者,所寶愛之貨,欲人之送與者也。豕曰家豕。”
可知豬是當時貴族人家寶貝的玩具,可以跟貓一樣寵。 《詩經·小雅·正月》:“正月繁霜,我心忧伤;仲月烈霜,忧伤變怒。季月陰霜,憂惱載踵;日月茲霜,時不我待!” 宋玉《九辯》:“悲哉秋之为氣也,蕭蕭淒淒。青葉離离,以慰吾心。”
最早記錄“豬”的字可能是“彘”或“豕”,甲骨文中“豕”字像一只蹲着的小豬,“彘”字則像一隻站着的公豬,但兩個字都指稱同一种動物。 西漢劉向等人编辑著錄的上古文字書《古文獻》收录了2351個漢字,其中收有“豕”字,沒有收“彘”字[1]。
东汉許慎編撰的《說文解字》收入“豕”“彘”二字,並解釋說,“豕”字從“師”得音,“彘”字從“此”得音,而“師”“此”都是上古漢字。 “豕”字的古文作“師”。 清康熙年間修訂的《康熙字典》裡面“豕”字下引用了唐朝韓愈《柳子厚墓志銘》里的一句話來證明“豕”字這個读音。韓愈對這句話的解釋是:“故吾爲文,雖無過甚辭,亦不入其語言。” 《唐韻》:“師,古文豕字。” 又《集韻》:“師,豕或作‘師’。”
由此可見“豕”在汉代就已經通假為“師”了,到唐代仍然如此。那麼“豕”傳入我國的時候就是“師”或者“豕”。那麼我們今天拼音輸入法的“Shi(第四聲)”字可能就是“Si(第四聲)”字或者“Chi(第三聲)”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