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覅代表什么生肖?
这个“覅”字在古汉语中是一个表示祈使的词,相当于现代的“请不要”、“别”的意思。 作为一个词,它出现在句子里的时候一般都有固定的格式—— “勿/莫/请/幸勿”+动词(+宾语) 如“请莫相忘”“请恕无罪”“请勿自误”“请勿打扰”等等。所以“勿”字和“请”字都属于介词。但介词“勿”和“请”意义区别不大,常可替换使用。 “勿”主要用在口语里,而“请”则主要用在书面语言里。
“覅”字就是来源于“勿”的异体字“毋”以及“请”的异体字“请”。而且也保留着上述那个固定格式。如《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孔明视之,笑曰‘吾欲奉还信物,故尔相戏’;孔明乃收檄还军。”……这里诸葛亮说的“奉还信物”用现代的语言表达就是“请把信物归还我们”,而说成“奉还”就完全是古人说话的口吻了。
至于“勿”和“请”有什么区别,简单地说,一个是禁止性的,带有命令意味;另一个是请求性的,更委婉一些。具体用法可查阅相关资料,此处不赘述。 现在来说正题,由于这个“覅”字是个通假字,它所表达的词语含义根据上下文语境是最容易确定的。但我们在此处讨论的问题在于它的生肖含义,所以这里的“属”指的是“种类”而非“属相”——因为“种”和“属”在古代是可以互相通假的。 《礼记·曲礼上》有“五仪十等”之说,这“五仪”是“有德者谓之仁……”这“十等”是“知(智)、仁、勇……信”(后面省略)。其中的“四科”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后面省略)。
按此而论,“六书”之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后二者省略),都属于“识文解字”之法,而“假借、形声”则是“识字辨音”之学。可见古代的“学”不仅是今天的“学习”之意,还包括“识别字形”和“分辨读音”,而不是今天单纯的“学习”。
总之,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符号,所有的交流全凭口传,所以每个字的写法都是依据其发音创造的,读法确定了,写法也就确定了。一字多形现象很普遍,同一字的不同形态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只不过感情色彩稍许有点差异,因此才会出现诸如“请勿自误”“请勿打扰”之类词语。同理,一字多音更是古已有之,相同的字形对应着不同的读音,这些字大多属于“形声字”,比如“药”“若”“舍”等等。
古人说“勿”可以说“勿食”,也可以说“勿用”,同样说到“请”可以请“师”也可以请“帮”,这些在当今普通话里已经完全归并到同一个音节里了。 当然,如果考虑到方言的因素,很多字在古代读音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今天更是难以辨别,所以以上所说一切就都成为空谈了。